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神经精神病科论文

祛瘀生新针法联合大艾条灸治疗中风后疲劳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研究第9-17页
    1.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疲劳的相关研究第9-11页
        1.1.1 中风后疲劳的病因病机第9-10页
        1.1.2 中风后疲劳的临床辨证分型第10页
        1.1.3 中风后疲劳的治疗第10-11页
    1.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疲劳的研究进展第11-13页
        1.2.1 卒中后疲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第11-12页
        1.2.2 卒中后疲劳流行病学研究第12-13页
        1.2.3 卒中后疲劳的诊断方法第13页
        1.2.4 卒中后疲劳的治疗方法第13页
    1.3 有关祛瘀生新理论的研究第13-15页
        1.3.1 祛瘀生新内涵第13-14页
        1.3.2 祛瘀生新法的应用第14页
        1.3.3 祛瘀生新针法的具体内涵第14-15页
    1.4 艾灸疗法的认识第15-17页
        1.4.1 艾灸的起源及发展第15页
        1.4.2 艾灸的作用原理第15-17页
第二章 临床研究第17-25页
    2.1 临床基本资料第17页
        2.1.1 研究对象第17页
        2.1.2 诊断标准(见附录1)第17页
        2.1.3 纳入标准第17页
        2.1.4 排除标准第17页
        2.1.5 剔除标准第17页
        2.1.6 脱落标准第17页
    2.2 分组及治疗方法第17-20页
        2.2.1 样本随机方法第17-18页
        2.2.2 治疗方案第18-19页
        2.2.3 观察项目第19页
        2.2.4 疗效评定第19-20页
        2.2.5 研究人员安排及培训第20页
        2.2.6 统计方法第2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0-25页
        2.3.1 病例一般情况第20-21页
        2.3.2 基础疾病比较第21页
        2.3.3 三组患者FSS量表评分比较第21-22页
        2.3.4 三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第22-23页
        2.3.5 三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第23页
        2.3.6 疗效评定第23-24页
        2.3.7 不良反应观察第24-25页
第三章 讨论第25-31页
    3.1 立题依据第25-27页
        3.1.1 祛瘀生新理论来源第25-26页
        3.1.2 祛瘀生新理论在中风后疲劳的应用第26-27页
    3.2 艾灸理论第27-29页
        3.2.1 艾灸的功效及应用第27-28页
        3.2.2 灸法选穴依据第28-29页
        3.2.3 灸法禁忌第29页
    3.3 研究结果分析第29-30页
        3.3.1 三组患者FSS量表评分比较第29页
        3.3.2 三组患者ADL评分比较第29页
        3.3.3 三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第29-30页
    3.4 不足与展望第30-31页
结语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6页
附录第36-45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45-46页
致谢第46-47页
附件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及对hs-CRP的影响
下一篇:针刺治疗癫痫后抑郁(肝气郁结证)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