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 2,4-二氯苯氧乙酸 | 第11-14页 |
·2,4-二氯苯氧乙酸的用途 | 第11-12页 |
·2,4-二氯苯氧乙酸的残留与毒害 | 第12-13页 |
·2,4-二氯苯氧乙酸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生物试法 | 第13页 |
·色谱法 | 第13页 |
·传统免疫检测法 | 第13-14页 |
·新型免疫检测法 | 第14页 |
2 生物传感器 | 第14-17页 |
·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 第15-16页 |
·生物传感器的固定化方法 | 第16-17页 |
·物理吸附固定法 | 第16页 |
·包埋固定法 | 第16页 |
·定向固定法 | 第16页 |
·交联法 | 第16-17页 |
·自组装法 | 第17页 |
3 自组装膜的特征和应用 | 第17-18页 |
·自组装膜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 第17-18页 |
·自组装膜的应用 | 第18页 |
4 纳米材料 | 第18-19页 |
·纳米材料的特征 | 第18-19页 |
·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19页 |
5 电化学阻抗谱在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阻抗谱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阻抗谱技术在免疫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6 论文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基于多层酶/纳米金修饰2,4-D安培型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 第24-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纳米金胶溶液的制备 | 第25页 |
·电极修饰与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 第25-26页 |
·免疫传感器的循环伏安和计时电流响应 | 第26页 |
·免疫分析过程 | 第26-27页 |
·电极机理的探讨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5页 |
·纳米金特征与其修饰电极表面电镜扫描 | 第28页 |
·构建免疫电极的阻抗表征 | 第28-29页 |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29-32页 |
·HRP/Nano-Au层数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D与anti-2,4-D作用时间的优化 | 第31页 |
·检测工作液pH值的影响 | 第31-32页 |
·计时电流响应信号与H2O2的关系 | 第32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2-34页 |
·样品检测 | 第34-35页 |
·样品处理 | 第34页 |
·方法回收率与样品测定 | 第34-35页 |
·安培2,4-D免疫传感器的稳定性 | 第35页 |
3 结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基于电聚合纳米金修饰膜的2,4-D阻抗型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 第36-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6-37页 |
·纳米金胶溶液的制备 | 第37页 |
·电极修饰与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 第37-38页 |
·免疫分析过程 | 第3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5页 |
·纳米金的粒度分布 | 第38-39页 |
·阻抗免疫传感电极表面电镜扫描图 | 第39-40页 |
·构建免疫电极的阻抗表征 | 第40-41页 |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41-43页 |
·配制2,4-D抗体的pH值 | 第41-42页 |
·2,4-D抗体浓度 | 第42页 |
·2,4-D抗体培育时间 | 第42-43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43-44页 |
·样品检测 | 第44页 |
·阻抗型2,4-D免疫传感器的稳定性 | 第44-45页 |
3 结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1,6-己二硫醇/纳米金修饰的自由竞争2,4-D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 第46-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6-47页 |
·纳米金溶液的制备 | 第47页 |
·2,4-D与BSA的偶联 | 第47页 |
·电极修饰与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免疫传感电极表面电镜扫描图 | 第48-49页 |
·不同的修饰电极循环伏安扫描 | 第49页 |
·构建免疫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 第49-50页 |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50-52页 |
·2,4-D-BSA浓度 | 第50-51页 |
·2,4-D抗体浓度 | 第51-52页 |
·pH值对传感器响应的影响 | 第52页 |
·传感器对H_2O_2的性能检测 | 第52-53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及样品检测 | 第53-54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53-54页 |
·样品检测 | 第54页 |
3 结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8页 |
1 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