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高温共电解H_2O/CO_2技术 | 第12-21页 |
1.2.1 基本原理 | 第12-14页 |
1.2.2 技术特点 | 第14-16页 |
1.2.3 热力学分析 | 第16-18页 |
1.2.4 主要构型与材料组成 | 第18-19页 |
1.2.5 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1.3 SOEC阴极研究概况 | 第21-25页 |
1.3.1 高温共电解阴极的要求 | 第21页 |
1.3.2 复合阴极材料 | 第21-24页 |
1.3.3 钙钛矿类氧化物阴极材料 | 第24页 |
1.3.4 阴极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5页 |
1.4 文献综述小结及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1.4.1 文献综述小结 | 第25页 |
1.4.2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5-28页 |
第2章 表征方法与测试手段 | 第28-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9-30页 |
2.3 表征方法 | 第30-33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晶型结构 | 第30页 |
2.3.2 扫描电镜分析微观形貌 | 第30页 |
2.3.3 俄歇电子能谱分析微观形貌 | 第30-31页 |
2.3.4 差热-热重曲线分析热稳定性 | 第31页 |
2.3.5 热膨胀系数曲线分析烧结曲线 | 第31-32页 |
2.3.6 程序升温还原分析还原过程 | 第32页 |
2.3.7 阿基米德法测孔隙率 | 第32-33页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3-36页 |
2.4.1 直流四端子法测电导率 | 第33页 |
2.4.2 电化学阻抗谱的测试 | 第33-34页 |
2.4.3 开路电压测试 | 第34页 |
2.4.4 电流-电压极化曲线的测试 | 第34-35页 |
2.4.5 面积比电阻的计算 | 第35-36页 |
第3章 Ni/GDC阴极的制备与电性能研究 | 第36-52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NiO/GDC粉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36-42页 |
3.2.1 低温自蔓延法合成GDC粉体 | 第36-39页 |
3.2.2 机械混合法合成不同比例的NiO/GDC | 第39-42页 |
3.3 Ni/GDC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2-50页 |
3.3.1 H_2-TPR分析 | 第42-43页 |
3.3.2 电导率测试 | 第43-44页 |
3.3.3 对称电池EIS测试 | 第44-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NiCu/GDC阴极的制备与电性能研究 | 第52-74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NiCuO/GDC粉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52-61页 |
4.2.1 低温自蔓延法合成Ni_(1-x)Cu)xO粉体 | 第52-55页 |
4.2.2 不同方法合成Ni_(1-x)Cu)xO/GDC | 第55-61页 |
4.3 NiCu/GDC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1-72页 |
4.3.1 H_2-TPR分析 | 第61-62页 |
4.3.2 电导率测试 | 第62-65页 |
4.3.3 对称电池EIS测试 | 第65-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单体电解池性能的初步探究 | 第74-86页 |
5.1 引言 | 第74页 |
5.2 单体电解池的制备与测试 | 第74-80页 |
5.2.1 电解质支撑型单体电解池的制备 | 第74-76页 |
5.2.2 高温共电解测试平台 | 第76-80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0-85页 |
5.3.1 SOFC与SOEC模式下的性能对比 | 第80-81页 |
5.3.2 反应温度对共电解性能的影响 | 第81-83页 |
5.3.3 SOEC高温共电解稳定性研究 | 第83-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