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发展 | 第9-11页 |
1.2.1 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发展 | 第9-10页 |
1.2.2 二氧化钛光催化机理 | 第10-11页 |
1.3 影响二氧化钛光催化性能主要因素 | 第11-12页 |
1.3.1 晶体结构 | 第11页 |
1.3.2 比表面积及其吸附作用 | 第11页 |
1.3.3 表面缺陷 | 第11-12页 |
1.4 提高活性的方法 | 第12-13页 |
1.4.1 金属元素掺杂 | 第12页 |
1.4.2 非金属元素掺杂 | 第12页 |
1.4.3 纳米结构改性 | 第12-1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空心球型TiO_2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15-29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5-17页 |
2.1.1 试剂与仪器 | 第15-16页 |
2.1.2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16页 |
2.1.3 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16页 |
2.1.4 光催化降解实验 | 第16-17页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7-27页 |
2.2.1 合成条件对空心球型TiO_2性能影响 | 第17-23页 |
2.2.2 空心球型TiO_2光催化剂性能评价 | 第23-24页 |
2.2.3 测试条件对空心球型TiO_2性能影响 | 第24-25页 |
2.2.4 催化降解酸性大红的动力学研究 | 第25-26页 |
2.2.5 空心球型TiO_2光催化机理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蜂窝型Au@C-TiO_(2-x)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29-41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3.1.1 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3.1.2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30页 |
3.1.3 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30页 |
3.1.4 光催化降解实验 | 第30-31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8页 |
3.2.1 蜂窝型C-TiO_(2-x)光催化剂性能评价 | 第31-35页 |
3.2.2 蜂窝型Au@C-TiO_(2-x)光催化剂性能评价 | 第35-36页 |
3.2.3 测试条件对蜂窝型Au@C-TiO_(2-x)性能影响 | 第36-38页 |
3.2.4 蜂窝型Au@C-TiO_(2-x)光催化机理 | 第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第4章 多层γ-Fe_2O_3/C@TiO_2空心微球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1-51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4.1.1 试剂与仪器 | 第41-42页 |
4.1.2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42页 |
4.1.3 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42页 |
4.1.4 光催化降解实验 | 第42-43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4.2.1 合成条件对空心球型TiO_2性能影响 | 第43-44页 |
4.2.2 多层γ-Fe_2O_3/C@TiO_2光催化剂性能评价 | 第44-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