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4页 |
1.1 本章引论 | 第11页 |
1.2 有机发光二极管 | 第11-14页 |
1.3 离子型铱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3.1 发光颜色调控 | 第14-20页 |
1.3.2 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1.4 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1.5 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与技术 | 第24-30页 |
2.1 主要试剂 | 第24-26页 |
2.2 材料结构表征 | 第26页 |
2.3 材料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 第26-27页 |
2.3.1 光物理表征 | 第26页 |
2.3.2 电化学表征 | 第26-27页 |
2.3.3 热力学表征 | 第27页 |
2.4 量子化学计算 | 第27页 |
2.5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 | 第27-29页 |
2.5.1 基片清洗 | 第27-28页 |
2.5.2 溶液旋涂法制备有机功能薄膜 | 第28页 |
2.5.3 真空蒸镀法制备有机功能薄膜、金属阴极 | 第28-29页 |
2.6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表征 | 第29-30页 |
第3章 高效率离子型铱配合物的分子设计 | 第30-54页 |
3.1 本章引论 | 第30页 |
3.2 分子设计 | 第30-31页 |
3.3 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31-42页 |
3.3.1 配合物的合成 | 第32-37页 |
3.3.2 单晶生长与结构表征 | 第37-42页 |
3.4 光物理表征 | 第42-46页 |
3.5 电化学表征 | 第46-50页 |
3.6 热力学表征 | 第50-51页 |
3.7 理论计算 | 第51-52页 |
3.7.1 单线态计算 | 第51页 |
3.7.2 三线态计算 | 第51-5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基于高效率离子型铱配合物的湿法有机发光二极管 | 第54-69页 |
4.1 本章引论 | 第54页 |
4.2 蓝光湿法器件 | 第54-57页 |
4.3 蓝绿光湿法器件 | 第5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可升华离子型铱配合物的分子设计 | 第69-93页 |
5.1 本章引论 | 第69页 |
5.2 分子设计 | 第69-70页 |
5.3 含咪唑类辅助配体的蓝绿光到红光可升华离子型铱配合物 | 第70-80页 |
5.3.1 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71-75页 |
5.3.2 光物理表征 | 第75-78页 |
5.3.3 电化学表征 | 第78-80页 |
5.4 含联吡啶类辅助配体的黄光可升华离子型铱配合物 | 第80-87页 |
5.4.1 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81-83页 |
5.4.2 光物理表征 | 第83-85页 |
5.4.3 电化学表征 | 第85-87页 |
5.5 含噁二唑类辅助配体的红光可升华离子型铱配合物 | 第87-92页 |
5.5.1 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87-89页 |
5.5.2 光物理表征 | 第89-91页 |
5.5.3 电化学表征 | 第91-9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6章 基于可升华离子型铱配合物的蒸镀有机发光二极管 | 第93-126页 |
6.1 本章引论 | 第93页 |
6.2 基于镁银电极的蒸镀有机发光二极管 | 第93-107页 |
6.2.1 蓝光蒸镀器件 | 第94-97页 |
6.2.2 蓝绿光蒸镀器件 | 第97-99页 |
6.2.3 绿光蒸镀器件 | 第99-102页 |
6.2.4 黄光蒸镀器件 | 第102-104页 |
6.2.5 橙红光蒸镀器件 | 第104-107页 |
6.3 基于铝电极的蒸镀有机发光二极管 | 第107-123页 |
6.3.1 基于含吡唑类辅助配体的离子型铱配合物的蒸镀器件 | 第108-112页 |
6.3.2 基于含咪唑类辅助配体的离子型铱配合物的蒸镀器件 | 第112-120页 |
6.3.3 基于含联吡啶类辅助配体的离子型铱配合物的蒸镀器件 | 第120-12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3-126页 |
结论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