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本文的结构 | 第14-15页 |
·小结 | 第15-16页 |
第2章 拒绝服务攻击概述 | 第16-22页 |
·什么是拒绝服务攻击 | 第16-17页 |
·拒绝服务攻击的分类 | 第17-18页 |
·拒绝服务攻击的形式 | 第18-19页 |
·拒绝服务攻击的发展与防范技术 | 第19-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IP追踪技术研究 | 第22-39页 |
·IP追踪的定义 | 第22-23页 |
·IP追踪技术的分类方法 | 第23-24页 |
·各种IP追踪方法介绍与分析 | 第24-29页 |
·包日志(logging) | 第24-25页 |
·ICMP报文消息(ICMP Traceback) | 第25-26页 |
·链接测试法(Link Testing) | 第26-28页 |
·重叠网络(Overlay Network) | 第28-29页 |
·数据包标记方法的研究 | 第29-38页 |
·节点采样方法 | 第30-31页 |
·边采样和压缩边采样方法 | 第31-35页 |
·高级包标记和认证包标记方法 | 第35-36页 |
·自适应的包标记方法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概率包标记方法的改进 | 第39-51页 |
·改进方案的介绍与分析 | 第39-44页 |
·利用TTL域动态决定标记概率同时取代distance域 | 第39-41页 |
·IP包头编码方案 | 第41-42页 |
·标记算法 | 第42-43页 |
·受害者处的重构算法 | 第43-44页 |
·算法性能分析 | 第44-47页 |
·计算量 | 第45-46页 |
·收敛率 | 第46页 |
·误报率 | 第46-47页 |
·算法的进一步改进 | 第47-49页 |
·进一步降低误报率 | 第47-48页 |
·减轻动态概率包标记时边界路由的负担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模拟实验 | 第51-60页 |
·NS2仿真环境 | 第51-52页 |
·仿真过程 | 第52-57页 |
·对NS2进行修改 | 第52-55页 |
·网络拓扑 | 第55-57页 |
·实验分析 | 第57-59页 |
·收敛性能 | 第57页 |
·计算负载 | 第57-58页 |
·误报性能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本文的工作重点与创新点 | 第60-61页 |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