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灰色关联的“两化融合”成熟度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评价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1.2.1 “两化融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1.2.2 成熟度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 “两化融合”成熟度相关理论概述 | 第13-20页 |
2.1 信息化和工业化相关理论 | 第13-14页 |
2.1.1 信息化相关概念 | 第13页 |
2.1.2 工业化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2.2 “两化融合”的内涵及特点 | 第14-15页 |
2.2.1 “两化融合”的内涵 | 第14页 |
2.2.2 “两化融合”的特点 | 第14-15页 |
2.3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及评价模型 | 第15-19页 |
2.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15-16页 |
2.3.2 评价方法步骤 | 第16-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20-37页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原则 | 第20页 |
3.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0-31页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 第20-22页 |
3.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2-31页 |
3.3 层次-灰色关联模型的创建 | 第31-33页 |
3.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 第31页 |
3.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 第31-32页 |
3.3.3 综合权重的确定 | 第32-33页 |
3.3.4 综合权重的确定 | 第33页 |
3.4 “两化融合”成熟度等级模型研究 | 第33-35页 |
3.4.1 成熟度等级模型分析 | 第33-35页 |
3.4.2 “两化融合”评价标准和成熟度等级建立 | 第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4 黑龙江省“两化融合”成熟度实证分析 | 第37-50页 |
4.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第37页 |
4.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37-45页 |
4.2.1 主观权重的计算 | 第37-43页 |
4.2.2 客观权重的计算 | 第43-45页 |
4.2.3 综合权重的计算 | 第45页 |
4.3 融合水平测定 | 第45-47页 |
4.3.1 全国”两化融合“水平指数 | 第45-46页 |
4.3.2 黑龙江省三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 第46-47页 |
4.4 评价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 第47-49页 |
4.4.1 评价结果 | 第47-49页 |
4.4.2 对策建议 | 第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1 | 第54-55页 |
附录2 | 第55-56页 |
附录3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