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2.1 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 第18-19页 |
2.2 货币政策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 第19页 |
2.3 货币政策与利率市场化研究 | 第19-20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基础理论 | 第22-30页 |
3.1 中小企业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3.1.1 中小企业定义 | 第22页 |
3.1.2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 第22-24页 |
3.2 货币政策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3.2.1 货币政策概括 | 第24页 |
3.2.2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概述 | 第24-26页 |
3.3 利率市场化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3.3.1 利率市场化概念 | 第26页 |
3.3.2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 第26页 |
3.3.3 利率市场化积极意义 | 第26-27页 |
3.3.4 利率市场化消极意义 | 第27-28页 |
3.4 货币政策、中小企业、利率市场化关系机理 | 第28-30页 |
3.4.1 货币政策与企业融资关系 | 第28页 |
3.4.2 利率管制时期货币政策与企业融资关系 | 第28-29页 |
3.4.3 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关系 | 第29页 |
3.4.4 利率市场化下货币政策与企业融资关系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第30-41页 |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 第30页 |
4.1.1 样本说明 | 第30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30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30-31页 |
4.3 变量的选取和定义 | 第31-33页 |
4.3.1 变量的选取 | 第31-32页 |
4.3.2 变量的定义 | 第32-33页 |
4.3.3 基本模型的设定 | 第33页 |
4.4 实证检验及分析 | 第33-41页 |
4.4.1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 第33页 |
4.4.2 相关性检验 | 第33-34页 |
4.4.3 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趋势分析 | 第34-35页 |
4.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4.4.5 稳健性检验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第41-48页 |
5.1 政府角度 | 第41-43页 |
5.1.1 确立价格型操作目标 | 第41页 |
5.1.2 培育和完善Shibor的基准利率地位 | 第41页 |
5.1.3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41-42页 |
5.1.4 建设专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机构 | 第42页 |
5.1.5 增强信用体系建设,设立失信黑名单 | 第42-43页 |
5.1.6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保驾护航 | 第43页 |
5.2 金融市场角度 | 第43-45页 |
5.2.1 优化资本市场体系,打造地域多层级资本市场 | 第43页 |
5.2.2 鼓励大型银行参与中小企业融资 | 第43-44页 |
5.2.3 建立银企对接交流平台 | 第44页 |
5.2.4 鼓励银行革新贷款技术,开发贷款新产品 | 第44页 |
5.2.5 规范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的发展 | 第44页 |
5.2.6 注重债券市场建设 | 第44-45页 |
5.3 企业角度 | 第45-48页 |
5.3.1 优化资本结构,适度负债 | 第45页 |
5.3.2 优化品牌形象,提升企业认可度 | 第45页 |
5.3.3 增强信用意识,提高信用水平 | 第45-46页 |
5.3.4 健全财务制度,增强财务能力 | 第46页 |
5.3.5 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 第46页 |
5.3.6 注重自身建设和财富积累 | 第46-4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8-49页 |
6.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