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2 国内外可燃气云爆炸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理论分析 | 第13-14页 |
1.2.2 实验研究 | 第14-15页 |
1.2.3 数值模拟 | 第15-18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8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本文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8-20页 |
2 可燃气云爆炸基本概念 | 第20-28页 |
2.1 气体爆炸的基本形式 | 第21-23页 |
2.1.1 定压燃烧 | 第21页 |
2.1.2 定容爆炸 | 第21页 |
2.1.3 爆燃 | 第21-22页 |
2.1.4 爆轰 | 第22-23页 |
2.2 影响可燃气体爆炸的因素 | 第23-25页 |
2.2.1 可燃气体的性质 | 第23-24页 |
2.2.2 点火条件 | 第24页 |
2.2.3 可燃气体爆炸发生环境 | 第24-25页 |
2.3 气体爆炸的化学反应机理 | 第25-27页 |
2.3.1 气体爆炸的条件 | 第25-26页 |
2.3.2 描述可燃气体爆炸的基本参数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28-38页 |
3.1 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 第28页 |
3.2 Fluent模拟的基本理论 | 第28-33页 |
3.2.1 前处理 | 第28-30页 |
3.2.2 求解器 | 第30页 |
3.2.3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 第30页 |
3.2.4 湍流模型 | 第30-31页 |
3.2.5 组分输运与化学反应模型 | 第31-32页 |
3.2.6 边界条件 | 第32-33页 |
3.2.7 初始条件 | 第33页 |
3.3 有限元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33-37页 |
3.3.1 实验模型和材料参数 | 第33-34页 |
3.3.2 数值模型 | 第34-35页 |
3.3.3 有效性验证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密闭综合管廊内气云爆炸的数值模拟 | 第38-54页 |
4.1 计算模型 | 第38-39页 |
4.2 爆炸过程中流场参数的变化规律 | 第39-43页 |
4.2.1 密闭综合管廊内的超压分布 | 第39-40页 |
4.2.2 密闭综合管廊内的温度分布 | 第40-42页 |
4.2.3 密闭综合管廊内超压沿横截面的分布规律 | 第42-43页 |
4.3 爆炸流场影响因素的讨论 | 第43-52页 |
4.3.1 预混气体的聚积长度对爆炸强度的影响 | 第44-46页 |
4.3.2 管廊的截面形式对爆炸强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3 点火位置对爆炸强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4 数据拟合 | 第48-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5 局部开口综合管廊内气云爆炸的数值模拟 | 第54-68页 |
5.1 计算模型 | 第54-55页 |
5.2 爆炸过程中流场参数的变化规律 | 第55-58页 |
5.2.1 局部开口综合管廊内的超压分布 | 第55-57页 |
5.2.2 局部开口综合管廊内超压沿横截面的分布规律 | 第57-58页 |
5.3 爆炸流场影响因素的讨论 | 第58-65页 |
5.3.1 管廊开口尺寸对爆炸强度的影响 | 第58-60页 |
5.3.2 管廊开口位置对爆炸强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3 点火位置对爆炸强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4 数据拟合 | 第62-65页 |
5.4 密闭综合管廊与局部开口综合管廊的结果对比 | 第65-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