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22页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10页 | 
|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10-12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0-22页 | 
| 第一章 香文化基本概念及其文化定位 | 第22-33页 | 
| 一、香文化的基本概念 | 第22-25页 | 
| (一)“香”的定义 | 第22-23页 | 
| (二)香文化的概念 | 第23-25页 | 
| 二、香文化与相关文化的关系 | 第25-29页 | 
| (一)香文化与宗教文化 | 第25-26页 | 
| (二)香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 第26-28页 | 
| (三)香文化与中国雅文化 | 第28-29页 | 
| 三、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 第29-33页 | 
| (一)香文化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相呼应 | 第29-31页 | 
| (二)香文化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慧通香文化的理念与愿景 | 第33-39页 | 
| 一、慧通香文化的基本理念 | 第33-36页 | 
| (一)传承理念 | 第33-34页 | 
| (二)创新理念 | 第34-36页 | 
| (三)未来发展理念 | 第36页 | 
| 二、慧通香文化的愿景 | 第36-39页 | 
| (一)传承文化 | 第36-37页 | 
| (二)开发心智 | 第37页 | 
| (三)保健养生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慧通香文化的基础建设 | 第39-48页 | 
| 一、慧通香品的研发与生产 | 第39-42页 | 
| (一)原料的制备 | 第39-41页 | 
| (二)香品的制作 | 第41页 | 
| (三)香品的保存 | 第41-42页 | 
| 二、慧通香品的使用与流通 | 第42-48页 | 
| (一)香品的使用 | 第42-46页 | 
| (二)香品的流通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慧通香文化的社会传播 | 第48-63页 | 
| 一、慧通香文化的学术研究 | 第48-49页 | 
| (一)《中国香文化》 | 第48页 | 
| (二)《香学三百问》 | 第48-49页 | 
| 二、慧通香文化的课程开发 | 第49-55页 | 
| (一)课程教学目标 | 第49页 | 
| (二)课程理论内容 | 第49-50页 | 
| (三)课程实践状况 | 第50-55页 | 
| 三、慧通香文化的媒体传播 | 第55-58页 | 
| (一)网站 | 第55-56页 | 
| (二)微博 | 第56页 | 
| (三)微信 | 第56-57页 | 
| (四)文化专题片 | 第57-58页 | 
| 四、慧通香文化传播的主要活动 | 第58-63页 | 
| (一)香文化雅集 | 第58-61页 | 
| (二)其他香文化活动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慧通香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第63-67页 | 
| 一、文化价值 | 第63-65页 | 
| (一)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第63页 | 
| (二)中国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 第63-64页 | 
| (三)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 第64-65页 | 
| 二、社会价值 | 第65-67页 | 
| (一)具有社会经济价值 | 第65页 | 
| (二)促进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 第65-66页 | 
| (三)调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 第66-67页 | 
| 结语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