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DG和可控负荷调度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需求响应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2章 需求响应业务建模 | 第15-27页 |
2.1 业务需求分析 | 第15-18页 |
2.1.1 DR业务发布-响应用例图 | 第16-17页 |
2.1.2 DR业务效益评价用例图 | 第17-18页 |
2.2 系统信息交互 | 第18-21页 |
2.2.1 DR业务发布-响应时序图 | 第19-20页 |
2.2.2 DR业务效益评价时序图 | 第20-21页 |
2.3 基于CIM的用户能源管理建模 | 第21-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OpenADR2.0的智能小区能量协同调度研究 | 第27-42页 |
3.1 智能小区OpenADR2.0部署架构 | 第27-29页 |
3.1.1 电网层 | 第28页 |
3.1.2 智能控制层 | 第28页 |
3.1.3 用户层 | 第28-29页 |
3.2 智能小区资源模型 | 第29-32页 |
3.2.1 储能系统模型 | 第29-30页 |
3.2.2 光伏电池模型 | 第30-31页 |
3.2.3 燃料电池模型 | 第31-32页 |
3.3 居民负荷模型 | 第32-34页 |
3.3.1 电动汽车模型 | 第32-33页 |
3.3.2 温控负荷模型 | 第33-34页 |
3.3.3 不可中断负荷模型 | 第34页 |
3.4 智能小区能量协同调度双层优化模型 | 第34-36页 |
3.4.1 智能控制层调度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第34-35页 |
3.4.2 用户层调度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第35-36页 |
3.4.3 协同调度策略 | 第36页 |
3.5 算例分析 | 第36-41页 |
3.5.1 算例参数 | 第36-38页 |
3.5.2 调度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基于OpenADR2.0的居民用户自动需求响应仿真实验 | 第42-53页 |
4.1 OpenADR2.0通信架构 | 第42-43页 |
4.2 OpenADR2.0服务类型 | 第43-45页 |
4.2.1 事件 | 第43-44页 |
4.2.2 报告 | 第44-45页 |
4.2.3 注册 | 第45页 |
4.2.4 选项 | 第45页 |
4.3 OpenADR2.0安全机制 | 第45页 |
4.4 总体框图 | 第45-47页 |
4.5 居民用户自动需求响应控制系统功能设计 | 第47-48页 |
4.5.1 信息交互模块 | 第47页 |
4.5.2 系统管理模块 | 第47-48页 |
4.5.3 运行控制模块 | 第48页 |
4.6 系统界面与功能应用展示 | 第48-52页 |
4.6.1 VTN用户登录界面 | 第48页 |
4.6.2 VEN用户登录及插座连接界面 | 第48-50页 |
4.6.3 日程表制定 | 第50-51页 |
4.6.4 系统管理界面 | 第51-5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