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1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农业现代化下财政支农理论概述 | 第21-29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 第21-22页 |
(二)财政支农政策的内涵 | 第22-23页 |
二、财政支农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 第23-26页 |
(一)财政支持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二)财政支持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迫切性 | 第24-26页 |
三、农业现代化下财政支农政策的理论依据 | 第26-29页 |
(一)公共财政理论 | 第26-27页 |
(二)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财政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变迁与实践成效 | 第29-39页 |
一、不同阶段农业现代化下财政支农政策概况 | 第29-33页 |
(一)高度统收统支阶段的财政支农政策 | 第29页 |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阶段的财政支农政策 | 第29-30页 |
(三)划分收支分级包干阶段的财政支农政策 | 第30-31页 |
(四)分税制以来的财政支农政策 | 第31-33页 |
二、国家财政支持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实践成就 | 第33-39页 |
(一)科技创新提高了粮食产能 | 第34-35页 |
(二)多元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 | 第35-36页 |
(三)新型理念带动了可持续发展 | 第36页 |
(四)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 第36-39页 |
第四章 农业现代化下财政支农政策面临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39-49页 |
一、农业现代化下财政支农政策面临困境分析 | 第39-45页 |
(一)财政支持程度不到位 | 第39-40页 |
(二)资金投入方式不对接 | 第40-41页 |
(三)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 | 第41-43页 |
(四)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43-44页 |
(五)支农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44-45页 |
二、农业现代化下财政支农政策困境的原因剖析 | 第45-49页 |
(一)地方政府部门财政支农意识缺失 | 第45-46页 |
(二)行政管理体制阻碍政府职能转变 | 第46-47页 |
(三)央地权责不对等和政府市场边界划分不清晰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国外财政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 | 第49-53页 |
一、国外财政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分析 | 第49-51页 |
(一)美国支持农业现代化的财政政策 | 第49-50页 |
(二)日本支持农业现代化的财政政策 | 第50页 |
(三)印度支持农业现代化的财政政策 | 第50-51页 |
二、国外财政支持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启示 | 第51-53页 |
第六章 农业现代化下财政支农政策优化导向与路径选择 | 第53-61页 |
一、农业现代化下财政支农政策总体优化导向 | 第53-54页 |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第53页 |
(二)大力统筹协调城乡均衡化发展 | 第53页 |
(三)追求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标 | 第53-54页 |
二、农业现代化下财政支农政策具体优化路径 | 第54-61页 |
(一)强化财政政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程度 | 第54-55页 |
(二)修正财政支持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投入方式 | 第55-56页 |
(三)优化财政支持农业现代化的支出结构 | 第56-58页 |
(四)改革财政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管理体制 | 第58-59页 |
(五)完善财政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监督机制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