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岩体倾倒变形模式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倾倒变形体失稳模式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倾倒变形体稳定性研究 | 第15页 |
1.2.4 水对倾倒变形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影响研究 | 第15-16页 |
1.2.5 其他因素对倾倒变形岩体稳定性影响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区域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26页 |
2.1 研究区范围 | 第19-21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20页 |
2.1.2 气象水文条件 | 第20-21页 |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1-26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2-23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23-25页 |
2.2.4 地震 | 第25-26页 |
第3章 坝前左岸边坡特征 | 第26-34页 |
3.1 坡体结构特征 | 第26-30页 |
3.1.1 边坡边界条件 | 第26-27页 |
3.1.3 岩体结构面特征 | 第27-30页 |
3.2 坡体目前变形发育特征及潜在破坏模式 | 第30-34页 |
3.2.1 坡体变形发育特征 | 第30-33页 |
3.2.2 坡体潜在破坏模式 | 第33-34页 |
第4章 库水作用下边坡流固耦合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 第34-71页 |
4.1 模型的建立 | 第34-37页 |
4.1.1 地质模型 | 第34-36页 |
4.1.2 边坡渗流场-应力场耦合分析模型 | 第36-37页 |
4.2 参数的选取 | 第37-54页 |
4.2.1 实验目的及设备 | 第37-38页 |
4.2.2 实验试样的选取以及加工 | 第38-40页 |
4.2.3 实验步骤 | 第40页 |
4.2.4 渗透实验结果分析 | 第40-51页 |
4.2.4.1 无裂隙天然岩体渗透率分析 | 第40-42页 |
4.2.4.2 裂隙岩体不同渗透压下渗透率分析 | 第42-46页 |
4.2.4.3 裂隙岩体不同轴向应变下渗透系数分析 | 第46-50页 |
4.2.4.4 试样破坏分析 | 第50-51页 |
4.2.5 高压渗流实验选取参数 | 第51-52页 |
4.2.6 参数反演 | 第52-53页 |
4.2.7 工况选取 | 第53-54页 |
4.3 流固耦合作用下边坡渗流场与应力场计算分析结果 | 第54-64页 |
4.3.1 初始渗流场及应力场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4.3.2 蓄水过程中渗流场及应力场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60页 |
4.3.3 库水位升降过程中的渗流场及应力场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4.4 流固耦合作用下坝前斜坡稳定性计算 | 第64-70页 |
4.4.1 潜在滑动面的假定 | 第64-65页 |
4.4.2 计算参数及工况的选取 | 第65-66页 |
4.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坡体变形监测分析 | 第71-101页 |
5.1 坡表位移监测 | 第71-81页 |
5.1.1 (1800-1900)高程变形观测 | 第73-76页 |
5.1.2 (1900-2000)高程变形观测 | 第76-78页 |
5.1.3 (2000-2300)高程变形观测 | 第78-81页 |
5.2 坡体内部监测(硐室变形监测) | 第81-91页 |
5.2.1 左岸坝基处底部变形(1670-1800) | 第81-86页 |
5.2.2 左岸坝肩深部变形(1800-1885) | 第86-90页 |
5.2.3 左岸坝肩顶部浅部变形(1900以上高程) | 第90-91页 |
5.3 监测变形收敛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 第91-93页 |
5.4 实际监测与模拟对比分析 | 第93-9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