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壳上市认定法律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序言 | 第12-13页 |
一、借壳上市概述 | 第13-19页 |
(一)借壳上市的涵义 | 第13-15页 |
1.“借壳”与“借壳上市”的法定涵义 | 第13-14页 |
2.买壳与借壳 | 第14-15页 |
3.借壳上市与反向收购 | 第15页 |
(二)借壳上市的类型 | 第15-16页 |
1.现金借壳与发股借壳 | 第15-16页 |
2.净壳上市与实壳上市 | 第16页 |
(三)借壳上市存在的原因 | 第16-19页 |
1.外部原因:IPO模式难实现 | 第16-18页 |
2.内部原因:壳公司与借壳方实际利益诉求 | 第18-19页 |
二、我国现行借壳上市认定标准分析 | 第19-36页 |
(一)控制权变更的认定 | 第19-22页 |
1.控制权的涵义 | 第19-20页 |
2.控制权变更的分类 | 第20-21页 |
3.控制权变更的认定 | 第21-22页 |
(二)收购人及其关联人的认定 | 第22-30页 |
1.收购人和一致行动人的认定 | 第23-29页 |
2.关联人的认定 | 第29-30页 |
(三)购买的认定 | 第30-31页 |
1.购买的涵义 | 第30页 |
2.购买的认定 | 第30-31页 |
(四)借壳上市指标的计算标准与计算方法 | 第31-33页 |
1.数量指标 | 第31页 |
2.计算标准 | 第31-32页 |
3.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五)主营业务变化的认定 | 第33-35页 |
1.主营业务的涵义 | 第33页 |
2.主营业务变化的类型 | 第33-34页 |
3.主营业务发生根本变化的认定 | 第34-35页 |
(六)借壳上市认定标准的执行 | 第35-36页 |
1.停牌申请 | 第35页 |
2.内部审批 | 第35页 |
3.初审 | 第35-36页 |
4.核准 | 第36页 |
三、现行借壳上市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41页 |
(一)认定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1.累计时间可能成为优质产业整合的阻碍 | 第36-37页 |
2.缺乏对类借壳交易的规定 | 第37-39页 |
3.缺乏对中概股回归的规定 | 第39页 |
4.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同性有待加强 | 第39页 |
(二)借壳上市认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1.行政干预过多 | 第39-40页 |
2.证监会法律地位模糊导致上市公司救济不畅 | 第40页 |
3.认定监管体系不健全容易产生权力寻租 | 第40页 |
4.审核过程不够透明 | 第40-41页 |
四、借壳上市认定法律完善建议 | 第41-48页 |
(一)完善借壳上市认定标准 | 第41-45页 |
1.适当缩短累计时间 | 第41页 |
2.将实质性借壳交易纳入监管范围 | 第41-43页 |
3.增加针对中概股借壳回归的规定 | 第43页 |
4.增强自由裁量权弹性,进一步加强实质性审核 | 第43-45页 |
5.增强认定标准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同性 | 第45页 |
(二)完善认定过程中行政许可权的行使 | 第45-46页 |
1.增强借壳上市审核机构独立性 | 第45页 |
2.提高审核透明度 | 第45-46页 |
3.增设借壳上市认定内部再审救济途径 | 第46页 |
(三)完善对借壳上市认定的监督机制 | 第46-48页 |
1.完善对审核机构再监管的法律法规 | 第46页 |
2.完善对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督 | 第46页 |
3.拓宽认定监督渠道 | 第46-47页 |
4.建立中小投资者保护机制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