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灾害地质学论文

巨尺度岩体变形致灾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区域应力场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巨尺度区域数值模拟现状第11-13页
    1.3 研究区域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1 四川基础地质研究第14页
        1.3.2 龙门山构造带研究第14-15页
        1.3.3 四川盆地区域数值模拟研究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第16-18页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17页
        1.4.2 技术路线图第17-18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应力场特征第18-28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18-19页
    2.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第19-21页
    2.3 区域构造变形特征第21-22页
    2.4 四川盆地主要活动断裂带特征第22-25页
        2.4.1 龙门山断裂带第22-23页
        2.4.2 巴中-龙泉山断裂带第23-24页
        2.4.3 华蓥山断裂带第24页
        2.4.4 米仓山-大巴山断裂带第24-25页
        2.4.5 金佛山-大娄山断裂带第25页
        2.4.6 鲜水河断裂带第25页
    2.5 四川盆地构造应力场第25-28页
        2.5.1 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基本特征第25-26页
        2.5.2 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基本特征第26-28页
第三章 四川盆地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第28-48页
    3.1 有限差分法理论方法第28-31页
        3.1.1 有限差分法概述第28页
        3.1.2 FLAC程序的发展历史第28-29页
        3.1.3 有限差分法的基本理论第29-31页
        3.1.4 岩土工程FLAC3D求解步骤第31页
    3.2 研究模型的建立第31-35页
        3.2.1 基本假设第32页
        3.2.2 块体划分第32-33页
        3.2.3 几何模型第33-34页
        3.2.4 地质模型第34-35页
    3.3 材料参数及边界条件第35-41页
        3.3.1 材料参数第35页
        3.3.2 网格划分第35-36页
        3.3.3 边界条件第36-39页
        3.3.4 FLAC3D转化模型第39-41页
    3.4 模拟结果分析第41-48页
        3.4.1 速度场特征第42-44页
        3.4.2 应力场特征第44-46页
        3.4.4 位移场特征第46-48页
第四章 龙门山地区应力场特征第48-65页
    4.1 龙门山区域构造背景第48-49页
    4.2 龙门山地区地层岩性第49-52页
    4.3 龙门山构造带的活动断裂特征第52-56页
        4.3.1 地面高程模型的确立第54-55页
        4.3.2 深浅层剖面体几何模型的确立第55-56页
        4.3.3 深部地壳高程的构建第56页
    4.4 相关模型参数第56-59页
        4.4.1 材料参数第56-57页
        4.4.2 边界条件第57-58页
        4.4.3 网格划分第58-59页
    4.5 龙门山地区应力场分布模拟结果分析第59-62页
        4.5.1 水平应力及位移特征第59-60页
        4.5.2 垂向应力及位移特征第60-61页
        4.5.3 剪切应力及大主应力特征第61-62页
    4.6 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第62-65页
第五章 区域致灾特性研究第65-78页
    5.1 山区河流致灾特性第65-66页
        5.1.1 地形地貌第65页
        5.1.2 地层岩性第65-66页
        5.1.3 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第66页
        5.1.4 水利工程建筑物第66页
    5.2 四川盆地致灾机制第66-71页
        5.2.1 盆地泥石流第68-69页
        5.2.2 盆地滑坡第69-71页
        5.2.3 危岩崩塌第71页
    5.3 区域孕震机理研究第71-74页
    5.4 区域灾害特征第74-7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78-80页
    6.1 结论第78页
    6.2 建议第78-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6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气象信息化困境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超深水浅层地质灾害钻前预测新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