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前言 | 第13页 |
1.2 荧光传感器 | 第13-14页 |
1.3 荧光材料 | 第14-17页 |
1.3.1 荧光纳米探针 | 第14-16页 |
1.3.2 荧光分子探针 | 第16-17页 |
1.4 荧光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 第17-19页 |
1.4.1 AIE机理 | 第17页 |
1.4.2 PET机理 | 第17-18页 |
1.4.3 FRET机理 | 第18-19页 |
1.4.4 IFE机理 | 第19页 |
1.5 荧光传感器在分析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1.5.1 离子检测 | 第19-20页 |
1.5.2 生物分子检测 | 第20-21页 |
1.5.3 细菌检测 | 第21-22页 |
1.5.4 生物成像 | 第22页 |
1.6 本文构思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基于碳量子点纳米传感器恢复型荧光检测猪肉样品中的克伦特罗 | 第24-35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 | 第25-26页 |
2.2.1 仪器 | 第25页 |
2.2.2 材料 | 第25-26页 |
2.2.3 C-dots的制备 | 第26页 |
2.2.4 AuNPs的制备 | 第26页 |
2.2.5 CLB的检测 | 第26页 |
2.2.6 实际样品处理 | 第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4页 |
2.3.1 C-dots的表征 | 第26-28页 |
2.3.2 AuNPs对C-dots的荧光猝灭作用 | 第28-30页 |
2.3.3 CLB检测的可行性分析 | 第30-31页 |
2.3.4 实验条件优化 | 第31-32页 |
2.3.5 检测CLB | 第32页 |
2.3.6 选择性考察 | 第32-33页 |
2.3.7 实际样品分析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基于荧光碳点的双信号谷胱甘肽纳米传感器 | 第35-45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3.2.1 仪器 | 第36页 |
3.2.2 试剂 | 第36-37页 |
3.2.3 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37页 |
3.2.4 GSH的检测 | 第37页 |
3.2.5 实际样品的预处理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3.3.1 碳量子点的表征 | 第37-39页 |
3.3.2 GSH的检测机理研究 | 第39-41页 |
3.3.3 优化实验条件 | 第41页 |
3.3.4 GSH的比色、比率荧光检测 | 第41-42页 |
3.3.5 选择性分析 | 第42-43页 |
3.3.6 人血清样品中的GSH检测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比率荧光信号放大策略高选择性检测抗坏血酸 | 第45-56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实验 | 第46-47页 |
4.2.1 仪器 | 第46-47页 |
4.2.2 试剂 | 第47页 |
4.2.3 AA检测 | 第47页 |
4.2.4 实际样品预处理 | 第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4.3.1 可行性分析 | 第47-48页 |
4.3.2 喹喔啉衍生物的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4.3.3 检测机理 | 第49-51页 |
4.3.4 优化实验条件 | 第51-52页 |
4.3.5 检测AA | 第52-53页 |
4.3.6 选择性研究 | 第53-54页 |
4.3.7 检测实际样品中的AA | 第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73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