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

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10页
        1.1.2 选题的目的第10页
        1.1.3 选题的意义第10-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6页
        1.2.1 国内文献综述第11-14页
        1.2.2 国外文献综述第14-15页
        1.2.3 已有研究成果评析第15-16页
    1.3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1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第16页
        1.3.2 比较分析法第16页
        1.3.3 交叉研究法第16-17页
    1.4 创新点第17-18页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视域下研究行政问责制度第17页
        1.4.2 研究路径的创新——无缝对接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的研究路径第17-18页
第2章 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概述第18-30页
    2.1 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概念界定第18-23页
        2.1.1 政府信息公开的含义及其与政务公开的关系第18-20页
        2.1.2 行政问责的含义及种类第20-22页
        2.1.3 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含义第22-23页
    2.2 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历史沿革第23-26页
    2.3 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理论研究第26-30页
        2.3.1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第26-27页
        2.3.2 行政问责制度的理论基础第27页
        2.3.3 政府信息公开与行政问责的关系研究第27-28页
        2.3.4 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理论基础第28-30页
第3章 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现状、困境及其原因分析第30-36页
    3.1 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现状分析第30-32页
        3.1.1 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理论现状分析第30页
        3.1.2 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实践现状分析第30-32页
    3.2 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面临的困境分析第32-34页
        3.2.1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乏力第32-33页
        3.2.2 政府信息公开异体问责效果不佳第33-34页
        3.2.3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问责案例乏陈第34页
    3.3 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第34-36页
        3.3.1 官与民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识淡薄第34-35页
        3.3.2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存在缺陷第35页
        3.3.3 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路径不畅第35-36页
第4章 国外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特点及启示第36-42页
    4.1 国外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特点分析第36-39页
        4.1.1 美国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特点第36-37页
        4.1.2 法国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特点第37-38页
        4.1.3 日本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特点第38-39页
    4.2 国外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启示分析第39-42页
        4.2.1 以立法权、司法权规制行政权第39-40页
        4.2.2 健全配套法律制度,加强行政伦理法制建设第40页
        4.2.3 提升官民法治素养,以权利监督权力第40-41页
        4.2.4 立足国情,循序渐进第41-42页
第5章 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对策第42-48页
    5.1 明确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基本原则第42-45页
        5.1.1 权责一致原则第43页
        5.1.2 错责相当原则第43-45页
        5.1.3 客观公正原则第45页
    5.2 疏通政府信息公开视域下的行政问责制度的运行路径第45-48页
        5.2.1 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无缝对接”第46页
        5.2.2 教育宣传与监管措施“软硬兼施”第46-47页
        5.2.3 完善立法与加强执法“强强联合”第47-48页
第6章 结论第48-50页
    6.1 基本认识第48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致谢第52-54页
作者简介第54-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的冲突及解决
下一篇:APEC运行中的困境及其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