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油共炼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2.1 生物油的制备 | 第11-16页 |
2.1.1 生物质的组成 | 第11-12页 |
2.1.2 生物质裂解原理 | 第12页 |
2.1.3 生物质热解反应器 | 第12-16页 |
2.1.3.1 间接式反应器 | 第12-13页 |
2.1.3.2 机械接触式反应器 | 第13-14页 |
2.1.3.3 混合式反应器 | 第14-15页 |
2.1.3.4 真空热裂解反应器 | 第15-16页 |
2.2 生物油的精制方法 | 第16-19页 |
2.2.1 催化酯化 | 第16页 |
2.2.2 乳化 | 第16-17页 |
2.2.3 催化加氢 | 第17页 |
2.2.4 催化裂化 | 第17-18页 |
2.2.5 共炼制技术 | 第18-19页 |
2.3 催化剂活性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2.3.1 酸度 | 第19页 |
2.3.2 孔径 | 第19-20页 |
2.3.3 活性组分 | 第20页 |
2.3.4 水热稳定性 | 第20-21页 |
2.4 催化裂化反应机理 | 第21-23页 |
2.5 不同共炼物对生物油炼制的影响 | 第23-24页 |
2.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催化剂对生物油催化裂化的作用研究 | 第25-38页 |
3.1 前言 | 第2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5-28页 |
3.2.1 试剂 | 第25-26页 |
3.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页 |
3.2.3 催化剂的酸性表征 | 第26页 |
3.2.4 实验装置和流程 | 第26-27页 |
3.2.5 产品分析 | 第27-2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3.3.1 催化剂表征 | 第28-30页 |
3.3.1.1 高岭土孔结构 | 第28页 |
3.3.1.2 催化剂酸度 | 第28-30页 |
3.3.2 不同催化剂对焦炭产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3 不同催化剂对气体产率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4 不同催化剂对液体产物组分的影响 | 第33-37页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共炼制对不同含氧化合物反应历程的影响 | 第38-48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38页 |
4.2.2 实验装置和流程 | 第38页 |
4.2.3 产品分析 | 第38-39页 |
4.2.4 定义 | 第3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4.3.1 共炼制对乙酸乙酯催化裂解的影响 | 第39-43页 |
4.3.1.1 共炼制对产物影响 | 第39-42页 |
4.3.1.2 共炼制对反应路径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2 共炼制对愈创木酚催化裂解的影响 | 第43-47页 |
4.3.2.1 共炼制对产物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2.2 共炼制对反应路径的影响 | 第45-47页 |
4.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不同共炼物对生物油共炼制的影响 | 第48-60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5.2.1 实验原料 | 第48-49页 |
5.2.2 实验装置和流程 | 第49页 |
5.2.3 产品分析 | 第49页 |
5.2.4 定义 | 第4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9页 |
5.3.1 生物油催化裂解的反应结果 | 第49-50页 |
5.3.2 共炼制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 第50-59页 |
5.3.2.1 气体产率 | 第50-55页 |
5.3.2.2 水相产率 | 第55-56页 |
5.3.2.3 焦炭产率 | 第56-57页 |
5.3.2.4 油相产率 | 第57-59页 |
5.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