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1 安全事故分析 | 第10-11页 |
1.2.2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围岩压力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偏压隧道施工技术现状研究 | 第15-16页 |
1.3.3 研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8-26页 |
2.0 工程概况 | 第18页 |
2.1 依托工程项目位置图 | 第18-21页 |
2.1.1 依托工程场地地质条件 | 第19-21页 |
2.1.2 依托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页 |
2.2 隧道总体设计概况 | 第21-24页 |
2.2.1 隧道平、纵断面布置情况 | 第21页 |
2.2.2 隧道施工及支护结构设计方案 | 第21-24页 |
2.2.3 隧道建筑限界及内轮廓设计 | 第24页 |
2.3 施工重点及难点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地形条件对依托工程围岩偏压程度的影响分析 | 第26-43页 |
3.1 浅埋偏压不等高程差小净距隧道特性 | 第26-31页 |
3.1.1 浅埋偏压不等高程差小净距隧道含义 | 第26-28页 |
3.1.2 隧道偏压形成原因及类型 | 第28-30页 |
3.1.3 浅埋偏压大跨小净距隧道的特点 | 第30-31页 |
3.2 依托工程数值分析指标 | 第31-33页 |
3.2.1 围岩应力不对称差值 | 第31页 |
3.2.2 围岩抗剪安全系数 | 第31页 |
3.2.3 衬砌结构安全系数 | 第31-32页 |
3.2.4 位移 | 第32-33页 |
3.3 地形条件对围岩偏压程度的影响分析 | 第33-42页 |
3.3.1 地表坡度变化时围岩应力分析 | 第33-39页 |
3.3.2 埋深变化时围岩应力分析 | 第39-40页 |
3.3.3 两洞不同高程差变化时围岩力学分析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依托工程最优施工方案确定 | 第43-72页 |
4.1 超前预支护对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影响分析 | 第43-49页 |
4.1.1 模型建立及工况设置 | 第43-45页 |
4.1.2 洞周位移分析 | 第45-47页 |
4.1.3 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第47-49页 |
4.2 左右洞先后施工顺序对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影响分析 | 第49-57页 |
4.2.1 模型建立及方案设置 | 第49-50页 |
4.2.2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50-54页 |
4.2.3 初期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 第54-56页 |
4.2.4 中夹岩围岩应力分析 | 第56-57页 |
4.3 台阶长度对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影响分析 | 第57-69页 |
4.3.1 模型建立 | 第57-60页 |
4.3.2 工况设置 | 第60-61页 |
4.3.3 位移分析 | 第61-69页 |
4.4 最优施工方案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依托工程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反馈 | 第72-83页 |
5.1 监控量测 | 第72-77页 |
5.1.1 监控量测内容 | 第72-73页 |
5.1.2 监控量测工作流程 | 第73-74页 |
5.1.3 测点布置及数据处理 | 第74-76页 |
5.1.4 监测断面布置 | 第76-77页 |
5.2 现场量测与模型数据的对比分析 | 第77-81页 |
5.2.1 模型建立 | 第77-78页 |
5.2.2 模型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78-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录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