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切削力和切削温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切削力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切削温度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损伤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断口形貌分析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2 损伤力学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硬质合金疲劳损伤力学的理论分析 | 第17-25页 |
2.1 损伤的分类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2 疲劳损伤的研究 | 第18-23页 |
2.2.1 疲劳损伤的基础理论 | 第19-21页 |
2.2.2 疲劳损伤的模型研究 | 第21-23页 |
2.3 硬质合金损伤失效行为初步分析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硬质合金刀具粘结破损行为的试验研究 | 第25-32页 |
3.1 硬质合金刀具的选择 | 第25-26页 |
3.2 实验材料选择及其性能 | 第26页 |
3.3 试验方案及平台的搭建 | 第26-29页 |
3.4 刀-屑粘焊形成过程 | 第29-30页 |
3.4.1 刀-屑粘焊宏观过程 | 第29-30页 |
3.4.2 刀-屑粘焊过程分析 | 第30页 |
3.5 硬质合金刀具的破损行为及分析 | 第30-3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硬质合金刀具车削筒节材料切削力和切削温度的研究 | 第32-45页 |
4.1 基于中心复合响应面法的实验设计 | 第32-34页 |
4.1.1 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 | 第34页 |
4.1.2 结果与讨论 | 第34页 |
4.2 筒节材料车削过程中切削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34-40页 |
4.2.1 切削力模型的方差分析与建立 | 第34-37页 |
4.2.2 切削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分析 | 第37-40页 |
4.3 筒节材料车削过程中切削参数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 第40-43页 |
4.3.1 切削温度模型的方差分析与建立 | 第41页 |
4.3.2 切削参数对切削温度的影响分析 | 第41-43页 |
4.4 切削力与切削温度对粘结破损的影响分析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硬质合金粘结破损的损伤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45-58页 |
5.1 硬质合金刀具前刀面断口失效分析 | 第45-50页 |
5.2 损伤变量的选取 | 第50-51页 |
5.3 损伤变量数值的确定 | 第51-53页 |
5.4 硬质合金损伤力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53-57页 |
5.4.1 硬质合金疲劳损伤力学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5.4.2 硬质合金疲劳损伤力学模型分析及损伤演化方程的确定 | 第54-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