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22页 |
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的厘定 | 第10-13页 |
一、城市公园 | 第10-12页 |
二、山水元素 | 第12-13页 |
选题缘由与学术基础综述 | 第13-1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3-14页 |
二、学术基础综述 | 第14-1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一、主要内容 | 第17页 |
二、基本思路 | 第17-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与研究意义 | 第19-22页 |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9-20页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0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山水与造“园”的历史嬗变 | 第22-38页 |
第一节 上古三代的山水朦胧意识与苑囿之广 | 第22-24页 |
一、神圣朴素的山水崇拜 | 第22页 |
二、山水园林雏形——囿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秦汉魏晋的山水胜境营造与林园之美 | 第24-28页 |
一、秦汉时期享乐奢华的苑中山水 | 第24-26页 |
二、魏晋六朝自然园林的园中山水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唐宋时代“移山缩水”的园林山水模式 | 第28-31页 |
一、隋唐五代·全盛山水模式 | 第28-30页 |
二、两宋时期·成熟山水模式 | 第30-31页 |
第四节 明清时期“勺山泉水”的园林山水意境 | 第31-37页 |
一、写意园林,浓缩自然山水 | 第31-34页 |
二、包罗万象,山水浑然一体 | 第34-37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二章 造“园”与城市发展间的互动 | 第38-51页 |
第一节 公园与城市发展间的历史进程 | 第38-45页 |
一、西方公园体系的形成与引入 | 第38-39页 |
二、由私到公:我国园林“藩篱”的突破 | 第39-41页 |
三、公园建设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促进 | 第41-45页 |
第二节 现代公园与城市发展的共生系统 | 第45-50页 |
一、共生理论:公园与城市发展均衡互惠的理论支撑 | 第45-46页 |
二、共生单元:再造城市公园共生主体 | 第46-48页 |
三、共生模式:城市公园与城市发展的互惠共生 | 第48-50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苏州城市公园的发展与山水元素的应用现状 | 第51-67页 |
第一节 苏州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 | 第51-55页 |
一、苏州城市公园的出现 | 第51-52页 |
二、苏州城市公园的发展 | 第52-55页 |
第二节 山水元素在苏州城市公园中的应用现状 | 第55-65页 |
一、依山傍水的城市公园 | 第55-61页 |
二、模山范水的城市公园 | 第61-65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山水元素在造“园”中的应用理念与再设计探索 | 第67-94页 |
第一节 山水元素的应用理念 | 第67-80页 |
一、凸显地域特性 | 第67-74页 |
二、承袭“叠山理水”之传统手法 | 第74-80页 |
第二节 再设计探索:以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公园为例 | 第80-93页 |
一、形态上的模仿与提炼 | 第83-87页 |
二、材料上的创新与突破 | 第87-89页 |
三、功能上的演变与发展 | 第89-93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100页 |
附录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