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第一节 幽门螺旋杆菌病理与药物研究 | 第11-18页 |
1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机制 | 第11-13页 |
1.1 幽门螺旋杆菌的特殊形态 | 第11-12页 |
1.2 幽门螺旋杆菌致病的酶 | 第12页 |
1.3 致病因子VacA和CagA | 第12页 |
1.4 其它的致病因子 | 第12-13页 |
2 H.PYLORI感染诊断与治疗 | 第13-14页 |
2.1 H.pylori感染的诊断 | 第13页 |
2.2 H.pylori感染的治疗 | 第13-14页 |
3 H.PYLORI的耐药性及其治疗的影响 | 第14-17页 |
3.1 H.pylori对甲硝唑(Metronidazole)的耐药性 | 第14-15页 |
3.2 H.pylori对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耐药性 | 第15页 |
3.3 对四环素(tetracycline)的耐药性 | 第15-16页 |
3.4 对左氧氟沙星(1evofloxacin)的耐药性 | 第16页 |
3.5 H.pylori耐药对根除治疗的影响 | 第16-17页 |
4 中药抗H.pylori的应用 | 第17页 |
5 药用真菌治疗H.pylori的应用 | 第17-18页 |
6 展望 | 第18页 |
第二节 猴头菌的研究概况 | 第18-23页 |
1 猴头菌的生物学研究状况 | 第18-19页 |
2 猴头菌的化学成分 | 第19-22页 |
2.1 二萜类化合物(Erinacines) | 第19-20页 |
2.2 酚类化合物 | 第20页 |
2.3 吡喃酮类化合物(Erinapyrones) | 第20页 |
2.4 甾醇类化合物(Sterols) | 第20-21页 |
2.5 脂肪类化合物 | 第21页 |
2.6 其他小分子化合物 | 第21-22页 |
3 猴头菌的药理活性 | 第22-23页 |
4 展望 | 第23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猴头菌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活性提取物制备新工艺 | 第25-31页 |
1 引言 | 第2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5-28页 |
2.1 原料 | 第25页 |
2.2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2.3 供试培养基 | 第25-26页 |
2.4 试剂 | 第26页 |
2.5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2.6 方法 | 第26-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3.1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和解吸性能的筛选 | 第28页 |
3.2 不同体积分数乙醇解吸液的解析效果 | 第28-29页 |
3.3 工艺的放大 | 第29-30页 |
4 讨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猴头菌抑菌提取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 | 第31-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1.1 材料 | 第31-32页 |
1.2 方法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2.1 猴头菌抑菌提取物的萃取和皂化后不同萃取部分的抑菌活性 | 第32-34页 |
2.2 A2部分的分离纯化和抑菌活性 | 第34-35页 |
2.3 A4的分离纯化 | 第35-36页 |
3 化合物的结构与解析 | 第36-41页 |
3.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化合物HE-1: | 第36-38页 |
3.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8-41页 |
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猴头菌提取物对耐药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43-5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7页 |
1.1 菌株 | 第43页 |
1.2 培养基 | 第43页 |
1.3 抗生素 | 第43-44页 |
1.4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4页 |
1.5 琼糖电泳缓冲液 | 第44-45页 |
1.6 方法 | 第45-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7页 |
2.1 H.pylori的鉴定 | 第47-48页 |
2.2 对甲硝唑(Met)的耐药性研究 | 第48-51页 |
2.3 对克拉霉素(Cla)的耐药性性研究 | 第51-54页 |
2.4 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 | 第54-55页 |
2.5 对四环素的耐药性研究 | 第55-56页 |
2.6 猴头菌中化合物对H.pylori的抑制作用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59页 |
发表的文章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