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含铀废水处理概述 | 第13-17页 |
1.2.1 含铀废水的污染特点 | 第13-14页 |
1.2.2 铀污染废水对人体的危害 | 第14页 |
1.2.3 含铀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4-17页 |
1.3 膨润土 | 第17-19页 |
1.3.1 膨润土简介 | 第17-18页 |
1.3.2 膨润土在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零价纳米铁 | 第19-23页 |
1.4.1 零价纳米铁简介及应用 | 第19-20页 |
1.4.2 零价纳米铁的绿色合成及其应用 | 第20-21页 |
1.4.3 负载型零价纳米铁材料概述及其应用 | 第21-23页 |
1.5 本项目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23-27页 |
1.5.1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5页 |
1.5.3 本研究特色 | 第25-27页 |
第2章 纳米铁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 第27-39页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2.1 铅去除实验 | 第28-29页 |
2.2.2 铀去除试验 | 第29-30页 |
2.2.3 去除材料反应前后的表征分析 | 第30页 |
2.3 绿色合成纳米铁材料 | 第30-36页 |
2.3.1 纳米铁材料的绿色合成方法 | 第30-31页 |
2.3.2 纳米铁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31-35页 |
2.3.3 绿色合成纳米铁材料的表征 | 第35-36页 |
2.4 绿色合成膨润土负载纳米铁复合材料 | 第36-38页 |
2.4.1 膨润土负载纳米铁材料的绿色合成方法 | 第36-37页 |
2.4.2 绿色合成膨润土负载纳米铁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纳米铁去除水体中的U(Ⅵ) | 第39-51页 |
3.1 pH对SF-FeNPs去除U(Ⅵ)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 材料投加量对SF-FeNPs去除U(Ⅵ)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 温度对SF-FeNPs去除U(Ⅵ)的影响 | 第41页 |
3.4 时间对SF-FeNPs去除U(Ⅵ)的影响及动力学研究 | 第41-44页 |
3.5 铀初始浓度对SF-FeNPs去除U(Ⅵ)的影响及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44-47页 |
3.6 SF-FeNPs去除U(Ⅵ)的机理 | 第47-49页 |
3.6.1 SF-FeNPs去除U(Ⅵ)后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 第47-48页 |
3.6.2 SF-FeNPs去除U(Ⅵ)后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8-4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膨润土去除水体中的U(Ⅵ) | 第51-59页 |
4.1 pH对膨润土去除水体中U(Ⅵ)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 材料投加量对膨润土去除U(Ⅵ)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 温度对膨润土去除U(Ⅵ)的影响 | 第53页 |
4.4 反应时间对膨润土去除U(Ⅵ)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 铀初始浓度对膨润土去除水体中U(Ⅵ)的影响 | 第54-55页 |
4.6 天然膨润土去除U(Ⅵ)的机理分析 | 第55-5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5章 膨润土负载纳米铁去除水体中的U(Ⅵ) | 第59-75页 |
5.1 pH对SF-FeNPs/BT去除U(Ⅵ)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 材料投加量对SF-FeNPs/BT去除U(Ⅵ)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 温度对SF-FeNPs/BT去除U(Ⅵ)的影响 | 第61-62页 |
5.4 时间对SF-FeNPs/BT去除U(Ⅵ)的影响 | 第62-65页 |
5.5 铀初始浓度对SF-FeNPs/BT去除U(Ⅵ)的影响及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65-67页 |
5.6 共存阴离子对SF-FeNPs/BT去除U(Ⅵ)的影响 | 第67-68页 |
5.7 共存阳离子对SF-FeNPs/BT去除U(Ⅵ)的影响 | 第68-69页 |
5.8 SF-FeNPs/BT去除U(Ⅵ)的机理分析 | 第69-71页 |
5.8.1 SF-FeNPs/BT去除U(Ⅵ)前的SEM和XRD分析 | 第69-70页 |
5.8.2 SF-FeNPs/BT去除U(Ⅵ)前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70-71页 |
5.9 膨润土、SF-FeNPs、SF-FeNPs/BT去除水体中U(Ⅵ)的效果对比 | 第71-72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5-79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建议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