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心脏疾病论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论文

通心活血方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脂、ApoB/A1比值、CRP影响的研究

前言第4-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第11-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17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7-29页
    2.1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第17-24页
        2.1.1 古代医家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方面的研究第17-18页
        2.1.2 现代医家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第18-19页
        2.1.3 胸痹心痛的辨证分型及治疗第19-22页
        2.1.4 胸痹心痛的针灸、穴位贴敷治疗第22-23页
        2.1.5 胸痹心痛的预防调护第23-24页
    2.2 冠心病与脂类代谢、载脂蛋白B/A1比值、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第24-29页
        2.2.1 冠心病与血脂的关系第24-25页
        2.2.2 冠心病与载脂蛋白B/A1比值的关系第25-27页
        2.2.3 冠心病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第27-29页
第3章 临床研究第29-35页
    3.1 临床资料第29-32页
        3.1.1 一般资料第29页
        3.1.2 诊断标准第29-31页
            3.1.2.1 西医诊断标准第30-31页
            3.1.2.2 中医诊断标准第31页
        3.1.3 纳入标准第31-32页
        3.1.4 排除标准第32页
        3.1.5 剔除、脱落标准第32页
    3.2 试验方法第32-35页
        3.2.1 试验设计第32页
        3.2.2 样本量第32页
        3.2.3 药物与疗程第32-33页
            3.2.3.1 对照组用药第33页
            3.2.3.2 观察组用药第33页
            3.2.3.3 合并用药第33页
            3.2.3.4 疗程第33页
        3.2.4 观察指标第33-34页
            3.2.4.1 安全性指标第33页
            3.2.4.2 疗效性指标第33-34页
        3.2.5 疗效判定标准第34页
        3.2.6 统计学处理第34-35页
第4章 结果第35-38页
    4.1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的比较第35页
    4.2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第35页
    4.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第35-36页
    4.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载脂蛋白B/A1比值比较第36页
    4.5 两组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比较第36-37页
    4.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第37-38页
第5章 讨论第38-43页
    5.1 通心活血方的组方来源及组方思想第38-39页
    5.2 探讨通心活血方对血脂、载脂蛋白B/A1、超敏C反应蛋白的机制第39-40页
    5.3 冠心病的西医治疗第40-41页
    5.4 通心活血方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第41-43页
第6章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51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1-53页
致谢第53-54页
附录第54-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通过FFMI指数评估心力衰竭患者肌肉质量对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下一篇:内质网应激和自噬在慢性房颤患者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