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轨电车新型通信网络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 第16-34页 |
2.1 传统轨道交通通信网络介绍 | 第16-20页 |
2.1.1 地铁通信网络 | 第16-18页 |
2.1.2 高速公路通信网络 | 第18-19页 |
2.1.3 公交通信网络 | 第19-20页 |
2.2 苏州有轨电车项目介绍 | 第20-22页 |
2.3 PON技术介绍 | 第22-33页 |
2.3.1 PON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第22-24页 |
2.3.2 PON的技术发展趋势 | 第24-26页 |
2.3.3 PON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26-29页 |
2.3.4 PON的设计方法 | 第29-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有轨电车新型通信网络技术研究 | 第34-58页 |
3.1 有轨电车通信网络需求分析 | 第34-35页 |
3.2 有轨电车通信网络技术要求 | 第35-37页 |
3.3 骨干通信网络组网方案 | 第37-46页 |
3.3.1 系统组成分析 | 第37-38页 |
3.3.2 系统设计思路 | 第38-43页 |
3.3.3 系统保护和自愈方式 | 第43-45页 |
3.3.4 系统扩容与兼容说明 | 第45页 |
3.3.5 系统预留站说明 | 第45-46页 |
3.4 GPON新型网络方案 | 第46-57页 |
3.4.1 新型网络引入 | 第46-47页 |
3.4.2 网络组网及业务承载 | 第47-49页 |
3.4.3 典型应用场景 | 第49-50页 |
3.4.4 手拉手保护分析 | 第50-51页 |
3.4.5 分光节点计算分析 | 第51-52页 |
3.4.6 端到端QoS设计 | 第52-54页 |
3.4.7 组网示例 | 第54-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工程实测数据研究 | 第58-72页 |
4.1 工程现场测试工具 | 第58-62页 |
4.1.1 Wireshark网络封包分析软件 | 第58-59页 |
4.1.2 U2000网管管理软件 | 第59-60页 |
4.1.3 TestCenter测试管理工具 | 第60-61页 |
4.1.4 Ping测试 | 第61-62页 |
4.2 工程组网测试 | 第62-70页 |
4.2.1 容量测试 | 第62-63页 |
4.2.2 吞吐量测试 | 第63-64页 |
4.2.3 时延测试 | 第64-65页 |
4.2.4 语音通信及QoS测试 | 第65-66页 |
4.2.5 手拉手保护倒换测试 | 第66-68页 |
4.2.6 无线基站切换测试 | 第68-70页 |
4.3 工程运行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