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6页 |
第1章 从作品内容探看作家心路历程 | 第16-32页 |
1.1 西晋赋家的咏物抒情小赋之题材选择 | 第16-25页 |
1.1.1 赋体文学题材分类概说 | 第17-18页 |
1.1.2 三篇鸟赋背后的作家经历 | 第18-22页 |
1.1.3 羽扇对陆机的意义 | 第22-23页 |
1.1.4 投影于物的抒愤世嫉俗之情 | 第23-25页 |
1.2 赋家抒情小赋中折射出的不同情感体验 | 第25-32页 |
1.2.1 潘岳:文情并茂的悼亡之音 | 第25-27页 |
1.2.2 陆机:感时伤逝的哲理之思 | 第27-29页 |
1.2.3 束皙:西晋赋坛中的非主流者 | 第29-32页 |
第2章 从抒情小赋的形式看各家创作个性 | 第32-50页 |
2.1 “丽而不浮”的潘岳赋 | 第33-40页 |
2.1.1 辞藻华丽,善用对偶 | 第33-34页 |
2.1.2 潘赋之隶事用典 | 第34-39页 |
2.1.3 潘赋的浅而净 | 第39-40页 |
2.2 风格浏亮的陆机赋 | 第40-43页 |
2.2.1 善用叠字及对偶 | 第40-42页 |
2.2.2 好用警句,用典偏爱《楚辞》 | 第42-43页 |
2.3 清省的陆云赋 | 第43-45页 |
2.4 通俗质朴的束皙赋 | 第45-46页 |
2.5 亦诗亦赋的夏侯湛赋 | 第46-50页 |
第3章 西晋赋家个性化倾向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50-62页 |
3.1 西晋士族制度下的君臣疏离感与士人群体的独立 | 第50-52页 |
3.1.1 士族及九品中正制度概述 | 第50-51页 |
3.1.2 君臣疏离感及士人独立意识的产生 | 第51-52页 |
3.2 统治阶级道德失范与儒学地位的下降 | 第52-56页 |
3.2.1 统治者的道德失范 | 第52-54页 |
3.2.2 士族官吏的道德沉沦 | 第54-56页 |
3.3 西晋玄、佛思想与士人的任情张扬 | 第56-58页 |
3.4 西晋赋家对前代文人创作精神的继承 | 第58-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