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10页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概念 | 第10-12页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混合动力技术在公交客车中的应用 | 第16-24页 |
·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 | 第16-20页 |
·串联式混动力电动汽车 | 第16-17页 |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 第17页 |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 第17-18页 |
·复合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 第18-20页 |
·混合动力技术在客车中的应用 | 第20页 |
·本课题中混合动力公交客车驱动系统的确定 | 第20-24页 |
·城市公交客车运行的特点 | 第21-22页 |
·本课题中混合动力公交客车驱动系统的确定 | 第22-23页 |
·研究混合动力客车的目的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混合动力公交客车驱动系统参数设计 | 第24-35页 |
·驱动系统匹配原则 | 第24-25页 |
·部件的选型 | 第25-27页 |
·发动机的选型 | 第25页 |
·电动机的选型 | 第25-26页 |
·发电机的选型 | 第26页 |
·蓄电池的选型 | 第26-27页 |
·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27-31页 |
·发动机参数的确定 | 第27-28页 |
·发电机参数的确定 | 第28页 |
·电动机参数的确定 | 第28-30页 |
·蓄电池参数的确定 | 第30-31页 |
·串联式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动力系统工作模式的研究 | 第31-35页 |
第四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仿真技术的研究 | 第35-45页 |
·仿真方法 | 第35-37页 |
·仿真软件的介绍 | 第37-39页 |
·ADVISOR的文件结构 | 第39-41页 |
·文件交互与数据流 | 第39页 |
·文件位置 | 第39页 |
·文件命名规则 | 第39-40页 |
·ADVISOR文件的添加 | 第40页 |
·查看输入文件 | 第40-41页 |
·文件的删除 | 第41页 |
·ADVISOR的使用方法 | 第41-45页 |
·车辆输入界面(Vehicle Input) | 第41-42页 |
·参数设置界面(Simulation Parameters) | 第42-43页 |
·仿真结果输出界面(Result) | 第43-45页 |
第五章 驱动系统主要部件的模型建立 | 第45-54页 |
·发动机模型 | 第45-47页 |
·发电机模型 | 第47-48页 |
·电动机模型 | 第48-49页 |
·蓄电池模型 | 第49-51页 |
·汽车动力学模型 | 第51-52页 |
·整车模型 | 第52-54页 |
第六章 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的仿真分析 | 第54-85页 |
·原型车的仿真 | 第54-55页 |
·原型车模块的仿真参数 | 第54页 |
·发动机模块仿真参数 | 第54-55页 |
·改装车的仿真 | 第55-60页 |
·改装车的参数设置 | 第55-56页 |
·测试循环工况的选择 | 第56-57页 |
·汽车性能测试仿真 | 第57-58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基于不同标准道路循环工况的整车性能仿真 | 第60-85页 |
·不同工况下改装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 | 第62-63页 |
·不同工况下蓄电池SOC的变化情况 | 第63-65页 |
·不同工况下发动机效率情况 | 第65-69页 |
·不同工况下的电动机的工作效率 | 第69-73页 |
·不同工况下的传动系的工作效率 | 第73-77页 |
·不同工况下蓄电池放电效率图 | 第77-81页 |
·不同工况下能量利用的情况 | 第81-85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