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外贴FRP角钢—混凝土加腋组合加固节点方法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概述第10页
    1.2 加固补强混凝土传统方法第10-12页
        1.2.1 钢筋混凝土特性第10-11页
        1.2.2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历程第11页
        1.2.3 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第11-12页
        1.2.4 传统加固方法第12页
    1.3 碳纤维布加固新技术第12-14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5 本文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第16-18页
        1.5.1 研究对象第16页
        1.5.2 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理论基础第18-40页
    2.1 碳纤维布加固概述第18-25页
        2.1.1 碳纤维碳纤维布的材料性能第18-20页
        2.1.2 碳纤维布加固的耐久性第20页
        2.1.3 碳纤维布的粘贴方式第20-23页
        2.1.4 影响碳纤维布加固效果的因素第23-25页
    2.2 节点破坏类型第25-27页
        2.2.1 梁的破坏类型第25页
        2.2.2 碳纤维布加固时构件的破坏类型第25-26页
        2.2.3 节点破坏类型第26-27页
    2.3 节点失效方式第27页
    2.4 影响节点和梁加固效果的因素第27-29页
    2.5 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第29-40页
        2.5.1 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第29-34页
        2.5.2 碳纤维布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第34-36页
        2.5.3 节点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第36-40页
第三章 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仿真分析第40-62页
    3.1 有限单元法第40页
    3.2 有限单元法思想第40-42页
        3.2.1 数值解法概述第40-41页
        3.2.2 有限单元法求解步骤第41-42页
    3.3 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第42-43页
        3.3.1 软件计算流程第42页
        3.3.2 软件功能第42-43页
    3.4 节点受力机理模型第43-49页
        3.4.1 斜压杆机理第43-44页
        3.4.2 剪摩擦机理第44-45页
        3.4.3 桁架机理第45-49页
    3.5 材料的本构关系第49-52页
        3.5.1 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第49-50页
        3.5.2 钢筋本构关系模型第50-51页
        3.5.3 碳纤维布本构关系模型第51-52页
    3.6 单元类型选择第52-54页
        3.6.1 混凝土单元第52页
        3.6.2 钢筋单元第52-53页
        3.6.3 碳纤维布单元第53页
        3.6.4 其它单元第53-54页
    3.7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第54-56页
    3.8 网格划分及参数设置第56-57页
    3.9 模型的选用与建立第57-62页
        3.9.1 对比试件TJ-1第58页
        3.9.2 布置加腋混凝土、角钢和碳纤维布的TJ-5第58-60页
        3.9.3 加载装置与加载方式概述第60-62页
第四章 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有限元结果分析第62-74页
    4.1 有限元模拟基本假定第62页
    4.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第62-74页
        4.2.1 承载力分析第62-63页
        4.2.2 混凝土破坏情况的分析第63-74页
第五章 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变参分析第74-80页
    5.1 改变梁柱节点碳纤维布层数第74-77页
        5.1.1 改变L型碳纤维布粘贴层数第74-75页
        5.1.2 改变核心区水平、竖向环包碳纤维布层数第75-76页
        5.1.3 改变核心区斜向环包碳纤维布层数第76-77页
        5.1.4 改变柱、梁环包碳纤维布层数第77页
    5.2 改变角钢尺寸第77-78页
    5.3 改变加腋混凝土尺寸第78-80页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湿陷性黄土含砂层旋挖法成桩关键技术与应用
下一篇:管桁架组合楼盖的自振特性及动力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