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市民社会”建设与法治进步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1章 市民社会概述 | 第10-18页 |
1.1 市民社会概念的界定 | 第10-13页 |
1.2 市民社会的起源与发展 | 第13-14页 |
1.3 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14-18页 |
第2章 法治基本厘定 | 第18-25页 |
2.1 法治的概念 | 第18-20页 |
2.2 法治的几个维度 | 第20-23页 |
2.3 法治的意义 | 第23-25页 |
第3章 当代法治核心--限权 | 第25-28页 |
3.1 抵制集权统治的武器是个人权利 | 第25页 |
3.2 多元化组织形成有效制约国家权力 | 第25-26页 |
3.3 公共理性的表达赋予国家权力合法性 | 第26页 |
3.4 市民社会蕴含现代法治理念土壤 | 第26-28页 |
第4章 我国“市民社会”建设与中国法治建设 | 第28-34页 |
4.1 我国市民社会与法治建设的历史语境 | 第28-30页 |
4.1.1 我国市民社会与法治的历史缺失 | 第28-29页 |
4.1.2 我国市民社会与法治建设的世界背景 | 第29页 |
4.1.3 我国市民社会与法治建设 | 第29-30页 |
4.2 我国市民社会与法治的建设状态 | 第30-31页 |
4.3 影响我国市民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因素 | 第31-34页 |
第五章 “市民社会”建设推动中国法治进步 | 第34-39页 |
5.1 转变传统文化思想观念 | 第34-35页 |
5.1.1 转变“国家有位”为“社会优位” | 第34页 |
5.1.2 转变“权力本位”为“权利本位” | 第34-35页 |
5.1.3 转变“权力至上”为“法律至上” | 第35页 |
5.2 完善公权力运行机制和权利救济机制 | 第35-37页 |
5.2.1 健全和完善公权力运行机制 | 第35-36页 |
5.2.2 健全和完善国家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 | 第36页 |
5.2.3 健全和完善权利救济和保障机制 | 第36-37页 |
5.3 完善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 | 第37-39页 |
5.3.1 从垂直式领导到嵌入式领导 | 第37页 |
5.3.2 从主导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 | 第37-38页 |
5.3.3 从边缘性监督到常态性监督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