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关于网络谣言犯罪刑法规制的展开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8-12页
    1.1 选题价值第8页
    1.2 研究现状第8-9页
    1.3 结构体例第9-10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0页
    1.5 创新点与不足第10-12页
2 网络谣言概念界定第12-16页
    2.1 谣言的概念第12页
    2.2 网络谣言的定义第12-14页
        2.2.1 概念第12-13页
        2.2.2 产生的原因第13-14页
    2.3 网络谣言的刑法范围第14-16页
        2.3.1 网络谣言进入刑法评价范围的必要性第14-15页
        2.3.2 具有刑法调整意义的网络谣言的特点第15-16页
3 关于网络谣言犯罪中犯罪构成类型化的共性特征第16-23页
    3.1 行为主体的共性特征第16页
    3.2 责任的共性特征第16-19页
        3.2.1 故意和过失的认定第16-17页
        3.2.2 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第17-19页
    3.3 相关行为共性特征第19-20页
    3.4 侵害社会法益类型的共性特征第20-23页
4 刑法制裁网络谣言的困境第23-26页
    4.1“虚假恐怖信息”规制网络谣言的范围较窄第23页
    4.2 地域适用范围模糊第23-24页
    4.3 未能规制单位犯罪导致“官谣”屡禁不止第24-25页
    4.4《“两高”解释》难以完全付诸现实第25-26页
5 关于网络谣言犯罪刑事立法应对第26-30页
    5.1 治理原则第26页
        5.1.1 兼顾公权执行与公民表达自由的原则第26页
        5.1.2 坚持刑法迫不得已原则第26页
    5.2 探索“禁网刑”第26-27页
    5.3 网络意见领袖的身份为法定量刑情节第27-28页
        5.3.1 产生原因第27页
        5.3.2 刑法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实质评价第27-28页
        5.3.3 以达治理“官谣”之效第28页
    5.4 对“虚假恐怖信息”进行适当扩张解释第28-30页
6 结论第30-31页
致谢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3页

论文共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设工程领域职务犯罪研究
下一篇:核损害民事责任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