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实验研究 | 第13-37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9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1.2 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1.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17-18页 |
1.1.4 实验试剂的合成与配制 | 第18-19页 |
1.1.5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9页 |
1.2 结果 | 第19-24页 |
1.2.1 ACE基因I/D多态性与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 | 第19-20页 |
1.2.2 CHD组与对照组各项临床资料比较 | 第20页 |
1.2.3 CHD与对照组的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 第20-21页 |
1.2.4 ACE三种基因型间各项临床资料比较 | 第21-22页 |
1.2.5 CHD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第22-23页 |
1.2.6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冠脉病变支数之间的关系 | 第23-24页 |
1.3 讨论 | 第24-31页 |
1.3.1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 | 第25-29页 |
1.3.2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冠脉病变支数之间的关系 | 第29-31页 |
1.4 小结 | 第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7页 |
第2章 综述 唐山地区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 第37-46页 |
2.1 ACE基因的结构及多态性 | 第38-39页 |
2.2 ACE的生物学作用 | 第39页 |
2.3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 第39-42页 |
2.3.1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 | 第39-41页 |
2.3.2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冠脉病变支数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2.4 展望 | 第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导师简介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