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8页 |
1.1 两性离子聚合物简介 | 第12-21页 |
1.1.1 两性离子聚合物的分类 | 第13-14页 |
1.1.2 两性离子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4-17页 |
1.1.3 两性离子聚合物的应用 | 第17-21页 |
1.2 细胞膜磷脂仿生材料设计 | 第21-24页 |
1.2.1 磷酸胆碱(PC) | 第22页 |
1.2.2 磷酸丝氨酸(PS) | 第22-24页 |
1.3 壳聚糖改性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4 金属离子与两性离子聚合物的相互作用 | 第25-26页 |
1.5 课题的提出和创新点 | 第26-28页 |
1.5.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5.3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磷酸二丝氨酸化壳聚糖及其类似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28-49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31页 |
2.2.1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28-30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2.3 磷酰二丝氨酸化壳聚糖(PdSCs)及其类似物的合成 | 第31-33页 |
2.3.1 壳聚糖的改性 | 第31页 |
2.3.2 磷酸二丝氨酸化壳聚糖的合成(PdSCs) | 第31-32页 |
2.3.3 磷酸二苏氨酸化壳聚糖的合成(PdThrCs) | 第32页 |
2.3.4 磷酸二羟基特戊酸化壳聚糖的合成(PdHCs) | 第32-33页 |
2.3.5 磷酸二叔丁氧羰基丝氨酸甲酯-6-O-三苯基甲醚化壳聚糖 | 第33页 |
2.4 测试与表征 | 第33-35页 |
2.4.1 核磁共振波谱的测定 | 第33页 |
2.4.2 电导滴定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 | 第33-34页 |
2.4.3 不同投料比对PdSCs取代度的影响 | 第34页 |
2.4.4 凝胶渗透色谱 | 第34页 |
2.4.5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4页 |
2.4.6 热重分析 | 第34页 |
2.4.7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34页 |
2.4.8 冷冻结合水分析 | 第34-35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5-48页 |
2.5.1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35-40页 |
2.5.2 电导滴定与ICP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2.5.3 不同投料比对PdSCs取代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2.5.4 凝胶渗透色谱 | 第43-44页 |
2.5.5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4页 |
2.5.6 热重分析 | 第44-45页 |
2.5.7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45-46页 |
2.5.8 冷冻结合水分析 | 第46-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磷酸二丝氨酸化壳聚糖纳米自组装及其理化性质 | 第49-58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9-50页 |
3.2.1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49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49-50页 |
3.3 磷酸二丝氨酸化壳聚糖自组装纳米粒子及其理化性质 | 第50-51页 |
3.3.1 PdSCs、PdThrCs和PdHCs自组装纳米粒子的粒径与表面电位 | 第50页 |
3.3.2 PdSCs、PdThrCs和PdHCs自组装纳米粒子的表面形貌 | 第50页 |
3.3.3 PdSCs自组装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 第50-51页 |
3.3.4 PdSCs自组装纳米粒子的pH响应性 | 第51页 |
3.4 PdSCs与Cu(Ⅱ)的相互作用 | 第51-52页 |
3.4.1 Cu(Ⅱ)浓度对磷酸二丝氨酸化壳聚糖粒子粒径影响 | 第51页 |
3.4.2 紫外分光光度计 | 第51页 |
3.4.3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51-52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3.5.1 PdSCs、PdThrCs和PdHCs的粒径与电位 | 第52页 |
3.5.2 PdSCs、PdThrCs和PdHCs自组装纳米粒子的表面形貌 | 第52-53页 |
3.5.3 PdSCs自组装纳米粒子临界胶束浓度(CMC) | 第53-54页 |
3.5.4 磷酸二丝氨酸化壳聚糖的pH的响应性 | 第54-55页 |
3.5.5 Cu(Ⅱ)浓度对磷酸二丝氨酸化壳聚糖粒子粒径影响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3.5.6 紫外分光光度计 | 第56页 |
3.5.7 PdSCs-Cu(Ⅱ)纳米粒子的形貌 | 第56-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磷酸二丝氨酸化壳聚糖的生物学评价 | 第58-72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8-59页 |
4.2.1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58-59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59页 |
4.3 磷酸二丝氨酸化壳聚糖及其类似聚合物生物学评价 | 第59-63页 |
4.3.1 与BS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59-60页 |
4.3.2 与BSA蛋白热处理试验 | 第60页 |
4.3.3 血液相容性评价 | 第60-62页 |
4.3.4 细胞毒性测试 | 第62-63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3-70页 |
4.4.1 与BSA相互作用的研究分析 | 第63-64页 |
4.4.2 热诱导BSA构象改变的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4.4.3 全血凝血时间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4.4.4 与红细胞相容性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4.4.5 细胞毒性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