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绪论 | 第8-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9页 |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9-10页 |
| 1.5 国内外马克思“自由王国”研究概述 | 第10-16页 |
| 1.5.1.国内马克思“自由王国”研究概述 | 第10-14页 |
| 1.5.2.国外马克思关于“自由王国”的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 2.自由的范畴及基本理论 | 第16-24页 |
| 2.1 中国哲学史上的自由 | 第16-19页 |
| 2.1.1 庄子与郭象的自由 | 第16-17页 |
| 2.1.2 艾思奇与毛泽东的自由 | 第17-19页 |
| 2.2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自由 | 第19-24页 |
| 2.2.1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自由 | 第19-20页 |
| 2.2.2 康德的自由学说 | 第20-21页 |
| 2.2.3 黑格尔的自由学说 | 第21-24页 |
| 3.马克思“自由王国”的提出 | 第24-34页 |
| 3.1 马克思对“自由王国”的理解 | 第24-28页 |
| 3.1.1 人从“自然”中获得自由 | 第24-25页 |
| 3.1.2 人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 | 第25-27页 |
| 3.1.3 人从“劳动”中获得自由 | 第27-28页 |
| 3.2 马克思“自由王国”的过程设定 | 第28-34页 |
| 3.2.1 从宗教解放到政治解放 | 第28-29页 |
| 3.2.2 从政治解放到经济解放 | 第29-30页 |
| 3.2.3 从经济解放到社会解放 | 第30-31页 |
| 3.2.4 从社会解放到人的解放 | 第31-34页 |
| 4.马克思对传统自由观的超越 | 第34-46页 |
| 4.1 对“理想社会”状态的表征 | 第34-37页 |
| 4.1.1 理想社会状态下的人 | 第34-36页 |
| 4.1.2 理想社会状态下的共同体 | 第36-37页 |
| 4.2 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指认 | 第37-40页 |
| 4.2.1“社会实践”是自由发展的基石 | 第37-38页 |
| 4.2.2“漫长曲折性”是自由发展的特征 | 第38-40页 |
| 4.3 对自然与社会融合共生的诉求 | 第40-43页 |
| 4.3.1 在尊重自然必然性中获得主体需要的满足 | 第41页 |
| 4.3.2 在挣脱旧的社会关系的期盼中实现人的发展 | 第41-43页 |
| 4.3.3 追求自我革新是人获取自由的内在动力与源泉 | 第43页 |
| 4.4 小结 | 第43-46页 |
| 5.“自由王国”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 第46-50页 |
| 5.1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第46-47页 |
| 5.2 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 第47-48页 |
| 5.3 促进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