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生态补偿与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 第11-17页 |
·生态补偿 | 第11-13页 |
·生态补偿的涵义 | 第11-12页 |
·生态补偿的本质特征 | 第12-13页 |
·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 第13-17页 |
·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内涵 | 第13页 |
·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13-17页 |
第二章 矿业开发生态补偿的涵义与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矿业开发生态补偿的涵义 | 第17页 |
·矿业开发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理论 | 第17-18页 |
·公平与正义价值理论 | 第18页 |
·生态资本理论 | 第18-19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9-20页 |
·矿产资源的外部性理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我国矿业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21-29页 |
·我国矿业开发生态补偿的立法现状 | 第21-23页 |
·矿业开发生态补偿的有关法律规定 | 第21页 |
·矿业开发生态补偿的相关具体制度 | 第21-23页 |
·我国矿业开发生态补偿的实践 | 第23-26页 |
·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 | 第23-24页 |
·莲花山钨矿生态补偿实践 | 第24-25页 |
·浙江矿业开发生态补偿实践 | 第25-26页 |
·我国矿业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6-29页 |
·矿业开发生态补偿的主体不明确 | 第26-27页 |
·矿业开发生态补偿范围偏小 | 第27页 |
·废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的筹集途径太少 | 第27-28页 |
·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标准太低 | 第28页 |
·补偿资金的营运机制不规范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国外矿业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 第29-34页 |
·国外矿业开发生态补偿实践 | 第29-32页 |
·美国 | 第29-30页 |
·澳大利亚 | 第30-31页 |
·菲律宾 | 第31-32页 |
·国外矿业开发生态补偿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4页 |
·划定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界限 | 第32页 |
·制定严格科学的生态恢复标准 | 第32-33页 |
·确保生态补偿能够纳入矿山开发的全过程 | 第33页 |
·尽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我国矿业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4-39页 |
·加快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进程 | 第34页 |
·建立专门的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管理部门 | 第34-35页 |
·区别对待“新账”与“旧账” | 第35页 |
·完善生态补偿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 第35-36页 |
·建立矿业开发风险基金制度 | 第36-37页 |
·将矿山企业的生态环境补偿与修复费用纳入矿山企业的成本中 | 第37页 |
·矿产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应向生态目标倾斜 | 第37-38页 |
·加强生态补偿的监管力度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个人简历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