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一、理论反思与研究设计 | 第12-24页 |
| (一) 理论回顾与研究评述 | 第12-20页 |
| 1. 依恋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 第12-14页 |
| 2. 依恋联结及几个核心概念 | 第14-18页 |
| 3. 关于依恋联结变动的探索 | 第18-19页 |
| 4. 现有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 (二) 研究设计 | 第20-24页 |
| 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2.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二、丧失与抽离:从双向到单向的联结变化 | 第24-28页 |
| (一) “生”与“生”的联结:父母与子女的双向依恋联结 | 第24-25页 |
| (二) 从“生”与“生”的联结到“生”与“死”的联结 | 第25-26页 |
| (三) “生”与“死”的联结:丧失子女后的单向依恋联结 | 第26-28页 |
| 三、排斥与边缘:从错乱到封闭的联结深化 | 第28-34页 |
| (一) 错乱:失独初期的联结混乱 | 第28-29页 |
| (二) 异化:失独中期的联结焦虑 | 第29-31页 |
| (三) 封闭:适应期后的联结深化 | 第31-34页 |
| 四、恢复与替代:依恋投入下的联结转化 | 第34-42页 |
| (一) 失独父母恢复正常生活的可能性 | 第34-35页 |
| (二) 恢复与替代:失独后期的联结转化 | 第35-39页 |
| 1. 配偶 | 第36-37页 |
| 2. 失独自组织群体成员 | 第37-38页 |
| 3. 领养的孩子 | 第38-39页 |
| (三) 失独父母联结转化的分类 | 第39-42页 |
| 五、失独父母依恋联结的变动 | 第42-47页 |
| (一) 失独父母依恋联结的变动路径 | 第42-43页 |
| (二) 失独父母依恋联结变动的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 1. 依恋对象 | 第43-44页 |
| 2. 社会情境 | 第44-45页 |
| (三) 失独父母依恋联结变动的特征 | 第45-47页 |
| 1. 心理变动“同步性” | 第45页 |
| 2. 变动走向“非唯一 | 第45页 |
| 3. 依恋联结“持续性” | 第45-47页 |
| 六、结论与建议 | 第47-50页 |
| (一) 结论 | 第47-48页 |
| (二) 建议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