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远端缺血预适应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灌注压和侧枝循环的影响 | 第15-32页 |
前言 | 第1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20页 |
结果 | 第20-23页 |
讨论 | 第23-26页 |
结论 | 第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2页 |
第二部分 RIPC对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和侧枝循环影响的研究 | 第32-49页 |
前言 | 第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7页 |
结果 | 第37-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综述 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与冠脉侧枝循环 | 第49-86页 |
1.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50-53页 |
2.缺血预适应 | 第53-56页 |
2.1 缺血预处理的机制 | 第54-55页 |
2.2 缺血预适应信号转导通路 | 第55页 |
2.3 缺血预适应的末端效应器 | 第55-56页 |
3.远端缺血预适应 | 第56-62页 |
3.1 器官间预处理 | 第56-57页 |
3.2 RIPC的基本机制 | 第57-59页 |
3.3 骨骼肌缺血的心脏保护 | 第59-60页 |
3.4 RIPC的信号传导机制 | 第60-62页 |
4.RIPC的临床应用 | 第62-63页 |
5.糖尿病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63-64页 |
6.糖尿病心肌的缺血预适应 | 第64-65页 |
7.心脏侧枝循环 | 第65-70页 |
7.1 CCC的研究意义 | 第66页 |
7.2 CCC的类型和形成机制 | 第66-67页 |
7.3 影响侧枝循环形成的临床因素 | 第67-69页 |
7.4 CCC的评价体系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6页 |
附录 | 第86-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