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布鲁氏菌病的危害 | 第9页 |
·布鲁氏菌病原生物学特性 | 第9-11页 |
·形态及染色特性 | 第10页 |
·培养和生化特性 | 第10页 |
·抵抗力及毒性 | 第10-11页 |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概况 | 第11-13页 |
·布鲁氏菌病疫情及分布 | 第11-12页 |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 | 第12-13页 |
·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病趋势及上升原因 | 第13页 |
·人布鲁氏菌病的临床及治疗 | 第13-17页 |
·发病机理 | 第13-14页 |
·临床分期 | 第14页 |
·临床症状 | 第14-15页 |
·诊断标准 | 第15页 |
·治疗 | 第15-17页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第17-19页 |
·调查对象 | 第17页 |
·调查内容 | 第17页 |
·调查方法 | 第17-18页 |
·预调查 | 第17页 |
·现场调查 | 第17-18页 |
·质量控制 | 第18页 |
·调查员的培训 | 第18页 |
·预调查 | 第18页 |
·资料审核 | 第18页 |
·资料录入 | 第18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第3章 结果 | 第19-33页 |
·调查对象的一般特征 | 第19-22页 |
·患病率构成 | 第19页 |
·性别构成 | 第19-20页 |
·年龄构成 | 第20页 |
·民族构成 | 第20页 |
·职业构成 | 第20-21页 |
·文化程度构成 | 第21页 |
·布鲁氏菌病患者临床分期构成 | 第21-22页 |
·布鲁氏菌病人群分布特征 | 第22-25页 |
·性别分析 | 第22页 |
·年龄分析 | 第22页 |
·民族分析 | 第22-23页 |
·职业分析 | 第23页 |
·文化程度分析 | 第23页 |
·就诊时间分析 | 第23-24页 |
·就诊地区分析 | 第24-25页 |
·布鲁氏菌病患者临床症状及合并症分析 | 第25-26页 |
·布鲁氏菌病接触史分析 | 第26-27页 |
·畜别接触史分析 | 第26页 |
·家族感染史分析 | 第26-27页 |
·影响布鲁氏菌病发病单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接触史对布鲁氏菌病发病的影响 | 第27页 |
·传播途径及传播媒介对布鲁氏菌病发病的影响 | 第27-28页 |
·影响布鲁氏菌病患病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28-30页 |
·布鲁氏菌病患者随访调查 | 第30-33页 |
·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分析 | 第30-31页 |
·随访患者免疫学检测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随访患者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与免疫学指标分布 | 第32-33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3-41页 |
·就诊人群布鲁氏菌病人群分布特征 | 第33-36页 |
·布鲁氏菌病患病情况构成 | 第33-34页 |
·布鲁氏菌病的人群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布鲁氏菌病时间及地区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及合并症分布 | 第36页 |
·布鲁氏菌病的影响因素 | 第36-38页 |
·畜别接触情况 | 第36-37页 |
·家族感染因素 | 第37页 |
·传播途径及传播媒介 | 第37-38页 |
·布鲁氏菌病患者随访调查 | 第38-39页 |
·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分布情况 | 第38页 |
·随访患者免疫学结果分布情况 | 第38-39页 |
·布鲁氏菌病防治对策 | 第39-41页 |
·控制传染源 | 第39页 |
·切断传播途径 | 第39-40页 |
·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 | 第40页 |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 第40页 |
·加强科研攻关 | 第40-4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附录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导师简介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56页 |
中文摘要 | 第56-58页 |
ABSTRACT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