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5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22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2.1.1 病例组 | 第15页 |
2.1.2 对照组 | 第15-16页 |
2.2 数据采集 | 第16-17页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17-20页 |
2.3.1 脑静息态数据预处理 | 第17页 |
2.3.2 基于体素的静息态功能连接与统计分析 | 第17-18页 |
2.3.3 脊髓DTI参数(ADC值、FA值)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18-20页 |
2.4 临床相关性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2.5 脑异常区域FC值与颈髓ADC、FA值及后索ADC、FA值相关性分析 | 第21-22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2-39页 |
3.1 CSM组与HC组一般情况及临床数据比较 | 第22-23页 |
3.2 双侧初级感觉皮层(S1)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 | 第23-32页 |
3.2.1 CSM组与HC组静息态功能连接比较 | 第26-29页 |
3.2.2 CSM组脑异常区域FC值与临床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29-32页 |
3.3 颈髓DTI(ADC值、FA值)分析 | 第32-37页 |
3.3.1 HC组组内ADC值、FA值比较 | 第32-34页 |
3.3.2 CSM组与HC组ADC值、FA值比较 | 第34页 |
3.3.3 CSM组ADC、FA值及后索ADC、FA值与临床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34-37页 |
3.4 CSM组脑异常区域FC值与颈髓ADC值、FA值及后索ADC值、FA值相关性分析 | 第37-39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9-47页 |
4.1 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4.2 CSM患者S1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异常改变及意义 | 第40-43页 |
4.2.1 CSM组较HC组静息态S1功能连接的改变及意义 | 第40-42页 |
4.2.2 脑异常区域FC值与各临床参数相关性 | 第42-43页 |
4.3 CSM患者颈髓ADC、FA值及后索ADC、FA值的异常改变及意义 | 第43-45页 |
4.3.1 HC组颈髓不同节段ADC值、FA值的比较 | 第43-44页 |
4.3.2 CSM组较HC组颈髓ADC值、FA值的改变及意义 | 第44页 |
4.3.3 颈髓ADC、FA值及后索ADC、FA值与临床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44-45页 |
4.4 CSM组S1连接改变脑区FC值与颈髓ADC值、FA值及后索ADC值、FA值相关性分析 | 第45-4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5.1 结论 | 第47页 |
5.2 展望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综述 | 第56-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