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教育新常态 | 第9页 |
1.1.2 创新创业给校园空间提出了新需求 | 第9页 |
1.1.3 “双创”战略亟待新的校园规划理念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局限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实践存在的局限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4.1 总结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校园空间新课题 | 第16-17页 |
1.4.2 初步探索支持创新创业的大学校园规划理念 | 第17页 |
1.4.3 提供大学校园空间更新策略 | 第17页 |
1.4.4 探索大学规划设计的新范式 | 第17-18页 |
2 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分析 | 第18-29页 |
2.1 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 | 第18-22页 |
2.1.1 大学生创业 | 第18-19页 |
2.1.2 创业业态 | 第19-20页 |
2.1.3 创业环境 | 第20-22页 |
2.2 大学生创新现状调查 | 第22-26页 |
2.2.1 大学生创新 | 第22-24页 |
2.2.2 创新路径形式 | 第24页 |
2.2.3 创新空间 | 第24-26页 |
2.3 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 第26-29页 |
2.3.1 创新创业形成 | 第26-27页 |
2.3.2 创新创业成长 | 第27-28页 |
2.3.3 创新创业转型 | 第28-29页 |
3 校园空间面临新课题 | 第29-34页 |
3.1 .大学生思维模式的新趋势 | 第29-30页 |
3.1.1 由依赖型向独立型转变 | 第29页 |
3.1.2 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 | 第29-30页 |
3.1.3 由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 | 第30页 |
3.2 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 第30-32页 |
3.2.1 生活来源多渠道 | 第30-31页 |
3.2.2 课余生活多元化 | 第31页 |
3.2.3 业余交流双重化 | 第31-32页 |
3.3 大学生学习活动的新变革 | 第32-34页 |
3.3.1 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为本 | 第32页 |
3.3.2 由课堂讲授转向互动交流 | 第32页 |
3.3.3 由知识为先转向能力为重 | 第32-34页 |
4 支持创新创业的大学校园规划理念 | 第34-43页 |
4.1 大学生创业行为催生地 | 第34-36页 |
4.1.1 意义多样的空间类型 | 第34-35页 |
4.1.2 助推创业的空间形式 | 第35-36页 |
4.2 大学生创新行为培养地 | 第36-40页 |
4.2.1 开放共享的空间体系 | 第36-38页 |
4.2.2 多元交流的空间特质 | 第38-39页 |
4.2.3 突破传统的空间形式 | 第39-40页 |
4.3 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地 | 第40-43页 |
4.3.1 孕育创新的空间母体 | 第41页 |
4.3.2 哺育创业的空间摇篮 | 第41-42页 |
4.3.3 和谐共生的空间构架 | 第42-43页 |
5.支持创新创业的大学校园规划构想 | 第43-61页 |
5.1 规划目标 | 第43页 |
5.1.1 以学为主,学创共构 | 第43页 |
5.1.2 驱动创新,创学互动 | 第43页 |
5.1.3 内部孵化,外部转化 | 第43页 |
5.2 空间组成系统与功能布局 | 第43-49页 |
5.2.1 空间组成系统 | 第43-45页 |
5.2.2 功能布局原则 | 第45-46页 |
5.2.3 点-线-面的“双创”空间结构 | 第46-49页 |
5.3 支持创新创业的空间设计 | 第49-61页 |
5.3.1 复合化学习空间设计 | 第49-52页 |
5.3.2 开放式科研空间设计 | 第52-55页 |
5.3.3 多样式生活空间设计 | 第55-58页 |
5.3.4 多元式开放空间设计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