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从理性现代性到资本现代性:唯物史观视域中《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现代性思想生成过程 | 第17-24页 |
2.1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与确立: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 第17-20页 |
2.1.1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萌芽阶段:从《博士论文》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性主义”现代性 | 第17-18页 |
2.1.2 唯物史观的初始语境:从《巴黎手稿》到《神圣家族》的“人本唯物主义”现代性 | 第18-19页 |
2.1.3 唯物史观的基本确立: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 | 第19-20页 |
2.2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推进与深化:从《哲学的贫困》到《伦敦笔记》 | 第20-21页 |
2.2.1 唯物史观的初次运用:《哲学的贫困》中现代性思想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 第20页 |
2.2.2 唯物史观的初次发展:《伦敦笔记》中现代性思想的政治经济学发展 | 第20-21页 |
2.3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新突破:《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的资本现代性 | 第21-24页 |
2.3.1《手稿》中唯物史观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范式确立 | 第21-22页 |
2.3.2《手稿》中资本现代性思想的核心位置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手稿》中资本现代性的概念与逻辑 | 第24-29页 |
3.1 资本与现代性的概念分析 | 第24-25页 |
3.1.1《手稿》中的资本理解 | 第24-25页 |
3.1.2《手稿》中的现代性理解 | 第25页 |
3.2 《手稿》中资本与现代性的关系理解 | 第25-27页 |
3.2.1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第二阶段 | 第25-26页 |
3.2.2 市场经济的前提 | 第26-27页 |
3.3《手稿》中资本现代性的逻辑分析 | 第27-29页 |
3.3.1 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的辩证方法 | 第27-28页 |
3.3.2 思想的性质:政治经济学批判 | 第28-29页 |
第四章《手稿》中资本现代性的形成与发展 | 第29-34页 |
4.1 资本是现代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 第29-31页 |
4.1.1 剩余劳动是资本增殖的源泉 | 第29-30页 |
4.1.2 追求剩余价值是实现资本增殖的必然趋势 | 第30-31页 |
4.2 资本与现代社会的形成 | 第31-32页 |
4.2.1 资本积累是现代社会形成的前提 | 第31页 |
4.2.2 资本与现代社会的形成 | 第31-32页 |
4.3 资本与世界历史的形成 | 第32-34页 |
4.3.1 资本对外扩张的内在欲求 | 第32-33页 |
4.3.2 世界历史的现代表征:全球化 | 第33-34页 |
第五章《手稿》中资本现代性的矛盾与超越 | 第34-39页 |
5.1 资本现代性的矛盾 | 第34-36页 |
5.1.1 资本现代性矛盾的爆发形式 | 第34-35页 |
5.1.2 资本现代性矛盾的根源——资本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5.2 资本现代性的超越 | 第36-39页 |
5.2.1 超越原则——矛盾分析中的内在超越 | 第36-37页 |
5.2.2 超越路径——资本的自我扬弃 | 第37-38页 |
5.2.3 超越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38-39页 |
第六章《手稿》中资本现代性思想与中国特色现代性建设 | 第39-44页 |
6.1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性召唤《手稿》中资本现代性思想的重新出场 | 第39-41页 |
6.1.1 在“中国特色”中把握资本现代性思想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6.1.2 当代中国特色现代性建构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 第40-41页 |
6.2 基于《手稿》中的资本现代性思想推进当代“中国特色”现代性的全面发展的具体途径 | 第41-44页 |
6.2.1 转换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 | 第41-42页 |
6.2.2 防止资本与权力发生交换 | 第42-43页 |
6.2.3 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