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2-13页 |
1 访谈法 | 第12页 |
2 问卷调查法 | 第12-13页 |
3 文献分析法 | 第13页 |
4 比较法 | 第13页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3页 |
二 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内涵和特征 | 第13-15页 |
(一)基本内涵界定 | 第14-15页 |
1 党校 | 第14页 |
2 干部 | 第14页 |
3 干部教育培训 | 第14-15页 |
(二)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特征 | 第15页 |
1 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 第15页 |
2 培训对象的特殊性 | 第15页 |
3 培训方式的多样性 | 第15页 |
三 平顶山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 | 第15-22页 |
(一)探索学制科学性 | 第16-17页 |
1 改革学制 | 第16-17页 |
2 培训成果 | 第17页 |
(二)增强内容针对性 | 第17-18页 |
1 突出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 | 第17-18页 |
2 强化知识教育和能力提升 | 第18页 |
(三)突出形式实践性 | 第18-19页 |
1 深入开展“走访大调研”活动 | 第18页 |
2 扎实搞好现场教学 | 第18-19页 |
3 认真组织学员讲堂 | 第19页 |
(四)提高师资层次性 | 第19-20页 |
1 初步建成师资库,编制优质课菜单 | 第19页 |
2 提升专职教师教学水平,壮大兼职教师队伍 | 第19-20页 |
(五)强化管理规范性 | 第20-21页 |
1 教学质量评估及奖惩制度 | 第20页 |
2 主体班社会调研管理细则 | 第20页 |
3 教学值班制度 | 第20页 |
4 学员量化考核办法 | 第20页 |
5 关于干部培训班学员改进学风、严格自律的规定 | 第20-21页 |
(六)深化县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 | 第21-22页 |
1 领导重视,成立组织 | 第21页 |
2 统筹教学,加强指导 | 第21页 |
3 师资共享,送教下乡 | 第21-22页 |
四 市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2-27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22-25页 |
1 在培训需求上,把握不够准确 | 第22-23页 |
2 在培训内容上,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 第23页 |
3 在培训方式上,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 第23-24页 |
4 在培训师资上,与学员需求存在差距 | 第24页 |
5 在培训管理上,尚未完全规范化 | 第24-25页 |
6 在培训机制上,缺乏有效制约 | 第25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25-27页 |
1 对党校的性质、地位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 | 第25-26页 |
2 在干部教育培训大格局下,面临如何巩固主渠道地位的挑战 | 第26页 |
3 领导干部自身存在的原因 | 第26-27页 |
4 学习机制不健全 | 第27页 |
五 完善市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 第27-34页 |
(一)突出阵地作用,强化主体性 | 第27-29页 |
1 开拓培训渠道 | 第27-28页 |
2 创新办学体制 | 第28页 |
3 加大保障力度 | 第28-29页 |
(二)围绕核心内容,强调政治方向 | 第29-30页 |
1 坚持“党校姓党” | 第29页 |
2 突出能力提升 | 第29页 |
3 服务地方发展 | 第29-30页 |
(三)服务重点对象,增强针对性 | 第30-31页 |
1 在培训理念上,将组织需求与个人需求相结合 | 第30页 |
2 在教学改革上,将党校优良传统与现代培训方法相结合 | 第30-31页 |
(四)坚持统筹兼顾,提升整体实力 | 第31页 |
1 加大科研力度 | 第31页 |
2 注重师资建设 | 第31页 |
(五)严格内部管理,塑造崭新形象 | 第31-32页 |
1 坚持从严治校 | 第31-32页 |
2 提升工作执行力 | 第32页 |
(六)建立长效机制,运作规范化 | 第32-34页 |
1 形成组织调训为主、自主选学为辅的培训机制 | 第32-33页 |
2 实行干部教育培训登记管理制度 | 第33页 |
3 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 | 第37-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