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土壤成分论文

中亚热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素有效性与分级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1 绪论第13-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有效性的研究第14-15页
    1.3 土壤P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第15-20页
        1.3.1 影响土壤P有效性的环境因素第16-18页
        1.3.2 影响土壤P有效性的生物因素第18-20页
    1.4 土壤P分级的研究第20-22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4页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24-2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4页
    2.2 研究方法第24-28页
        2.2.1 样地设置第24-25页
        2.2.2 土壤样品采集第25页
        2.2.3 土壤样品分析第25-27页
        2.2.4 数据统计分析第27-2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8-57页
    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化学性质第28-35页
        3.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H值第28页
        3.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特征第28-29页
        3.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氮(TN)含量特征第29-31页
        3.1.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磷(TP)含量特征第31页
        3.1.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效磷(AP)含量特征第31-32页
        3.1.6 小结与讨论第32-35页
    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无机P组分特征第35-41页
        3.2.1 树脂交换态无机P(Resin P_i)第35页
        3.2.2 NaHCO_3提取无机P(NaHCO_3 P_i)第35-36页
        3.2.3 NaOH溶性无机P(NaOH P_i)第36页
        3.2.4 土壤团聚体内无机P(Sonicate P_i)第36-37页
        3.2.5 磷灰石型P(HCl P_i)第37-38页
        3.2.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无机P各形态组分分布格局第38-39页
        3.2.7 小结与讨论第39-41页
    3.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P组分特征第41-45页
        3.3.1 NaHCO_3提取有机P(NaHCO_3 P_o)第41页
        3.3.2 NaOH溶性有机P(NaOH P_o)第41-42页
        3.3.3 土壤团聚体内有机P(Sonicate P_o)第42页
        3.3.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P各形态组分分布格局第42-43页
        3.3.5 小结与讨论第43-45页
    3.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Residual P、MBP特征第45-48页
        3.4.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残留P(Residual P)特征第45页
        3.4.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MBP)特征第45-46页
        3.4.3 小结与讨论第46-48页
    3.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库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第48-57页
        3.5.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形态分布格局第48-49页
        3.5.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无机P、有机P及其它P组分分布特征第49页
        3.5.3 土壤P各形态组分与土壤pH的相关性分析第49-50页
        3.5.4 土壤P各形态组分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第50-51页
        3.5.5 土壤P各形态组分与凋落物量、细根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第51-52页
        3.5.6 小结与讨论第52-57页
4 结论第57-59页
5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第59-60页
    5.1 创新点第59页
    5.2 研究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75页
附录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等农业院校产学研结合基地建设的研究
下一篇:鄱阳湖天然湿地开垦前后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