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论文--大气监测论文

基于STM32的小范围空气质量的监测与预报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9-12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雾霾天气的叙述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第11-12页
2. 系统整体设计第12-15页
    2.1 监测参数的和模块的选取第12页
    2.2 AQI多元回归模型第12-13页
    2.3 监测系统的总体介绍第13-14页
    2.4 AQI预测模型的总体介绍第14-15页
3. 小范围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硬件设计第15-23页
    3.1 基于STM32F103VET6的总体设计第15-17页
    3.2 数据采集第17-21页
        3.2.1 温湿度采集模块第17-18页
        3.2.2 紫外线采集模块第18页
        3.2.3 PM2.5 采集模块第18-20页
        3.2.4 PM10采集模块和SO2采集模块第20-21页
    3.3 数据传送第21-22页
    3.4 数据显示第22-23页
4. 小范围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软件设计第23-38页
    4.1 开发环境及程序设计流程第23-25页
        4.1.1 软件开发环境第23-24页
        4.1.2 仿真调试工具介绍第24-25页
    4.2 各个模块驱动程序设计第25-32页
        4.2.1 温湿度程序设计第25-27页
        4.2.2 紫外线模块程序设计第27-29页
        4.2.3 PM2.5 和SO2模块程序设计第29-30页
        4.2.4 蓝牙模块和PM10模块程序设计第30-32页
    4.3 AQI回归模型的建立第32-38页
        4.3.1 多元回归模型最小二乘法求解第32-33页
        4.3.2 AQI与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第33-35页
        4.3.3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第35-38页
5. 基于神经网络的AQI预测第38-52页
    5.1 RBF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第38-43页
        5.1.1 RBF神经网络结构第39页
        5.1.2 样本量的选取和归一化处理第39-40页
        5.1.3 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创建第40-43页
    5.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第43-50页
        5.2.1 BP神经网络算法基本流程第43-44页
        5.2.2 模型参数的选取第44-45页
        5.2.3 训练算法的选择第45-49页
        5.2.4 建立模型与仿真分析第49-50页
    5.3 RBF模型和BP模型的对比第50-52页
6. 系统测试第52-56页
    6.1 各个模块测试第52-54页
        6.1.1 温湿度模块测试第52页
        6.1.2 紫外线模块测试第52-53页
        6.1.3 PM2.5 模块测试第53页
        6.1.4 PM10与SO2模块测试第53-54页
    6.2 整体测试第54-56页
7. 总结与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致谢第59-60页
作者简介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焦磷酸盐镀铜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下一篇:城郊复合污染区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迁移及健康风险分析--以开封东郊城乡结合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