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基于污泥破解的剩余污泥资源化利用--回收碳源、磷氮和生物质能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1 我国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产生量及处理处置概况第12页
        1.1.2 传统污泥处理处置面临的困境及污泥资源化的迫切需求第12-13页
    1.2 基于污泥破解技术的剩余污泥资源化研究进展第13-18页
        1.2.1 污泥破解的目的与意义第13页
        1.2.2 污泥破解技术第13-14页
        1.2.3 污泥破解技术与碳源利用第14-15页
        1.2.4 污泥破解技术与磷氮回收第15-16页
        1.2.5 污泥破解技术与厌氧产甲烷第16-17页
        1.2.6 污泥破解技术与污泥综合利用第17-18页
    1.3 基于污泥破解技术的剩余污泥资源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第18页
    1.4 研究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第18-20页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不同破解技术处理剩余污泥的物质释放特性第20-2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0-21页
        2.1.1 剩余污泥第20页
        2.1.2 剩余污泥破解方法第20-21页
        2.1.3 指标及测定方法第21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1-27页
        2.2.1 不同破解技术处理剩余污泥的营养物释放特性第21-23页
        2.2.2 不同破解技术处理剩余污泥的物质释放比较第23-25页
        2.2.3 不同破解技术处理剩余污泥的物质释放机制第25-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破解剩余污泥作为 SBR 系统碳源—以高压均质为例第29-4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9-30页
        3.1.1 剩余污泥第29页
        3.1.2 高压均质破解剩余污泥第29页
        3.1.3 破解剩余污泥回流 SBR 系统第29-30页
        3.1.4 指标及测定方法第30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0-43页
        3.2.1 高压均质破解剩余污泥选择性释放碳源第30-35页
        3.2.2 高压均质破解剩余污泥回流 SBR 系统对营养物性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第35-37页
        3.2.3 高压均质破解剩余污泥回流 SBR 系统对污泥活性的影响第37页
        3.2.4 高压均质破解剩余污泥回流 SBR 系统的污泥减量效果第37-38页
        3.2.5 高压均质破解剩余污泥回流 SBR 系统的惰性物质积累效应第38-43页
    3.3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破解剩余污泥上清液回收磷—以碱解为例第45-6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5-47页
        4.1.1 剩余污泥第45页
        4.1.2 碱解剩余污泥第45-47页
        4.1.3 磷酸铵镁沉淀第47页
        4.1.4 指标及测定方法第47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47-58页
        4.2.1 碱解释放剩余污泥中的磷第47-56页
        4.2.2 碱解上清液中磷的回收第56-58页
    4.3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破解剩余污泥上清液产甲烷—以碱解为例第60-74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0-62页
        5.1.1 剩余污泥第60页
        5.1.2 厌氧颗粒污泥第60页
        5.1.3 碱解剩余污泥第60-61页
        5.1.4 厌氧消化第61-62页
        5.1.5 指标及测定方法第62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62-72页
        5.2.1 碱解释放剩余污泥中的有机物第62-68页
        5.2.2 碱解上清液厌氧消化产甲烷第68-71页
        5.2.3 碱解—厌氧消化剩余污泥产甲烷新工艺机理第71-72页
    5.3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六章 破解剩余污泥上清液同步回收磷和产甲烷集成工艺—以碱解为例第74-92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74-75页
        6.1.1 剩余污泥第74页
        6.1.2 厌氧颗粒污泥第74页
        6.1.3 二级碱解第74页
        6.1.4 磷酸铵镁沉淀第74页
        6.1.5 厌氧消化第74页
        6.1.6 指标及测定方法第74-75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75-90页
        6.2.1 二级碱解—磷酸铵镁回收磷氮—厌氧产甲烷集成工艺第75-80页
        6.2.2 二级碱解—厌氧产甲烷—磷酸铵镁回收磷氮集成工艺第80-90页
        6.2.3 两套集成工艺的对比分析第90页
    6.3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第92-95页
    1 研究结论第92-93页
    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第93页
    3 研究展望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7-110页
致谢第110-112页
附件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三次谐波注入及LCL滤波器的三相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制
下一篇:农药残留混合污染联合毒性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