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双吡啶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本论文合成的配体和配合物及对应缩略名第9-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38页
    1.1 金属有机配合物中的辐射过程第19-24页
        1.1.1 基于配体的发光第19-20页
        1.1.2 基于稀土的发光第20-23页
        1.1.3 基于电荷转移的发光第23页
        1.1.4 基于客体分子的发光第23-24页
    1.2 亚胺类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研究现状第24-34页
        1.2.1 主族金属配合物第24-27页
        1.2.2 过渡金属配合物第27-30页
        1.2.3 稀土金属配合物第30-32页
        1.2.4 异双/三核金属配合物第32-34页
    1.3 金属有机配合物作为发光材料的应用第34-36页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6-38页
        1.4.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6页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36-38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第38-41页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38-41页
        2.1.1 实验试剂第38-39页
        2.1.2 实验仪器和测试方法第39-41页
第3章 双亚胺希夫碱Zn/Hg配合物的结构和RGB发光性能研究第41-68页
    3.1 引言第41-42页
    3.2 配体L~1–L~6和配合物Zn1–Zn6, Hg1–Hg6的合成第42-48页
        3.2.1 配体L~1–L~6的合成第42-44页
        3.2.2 配合物Zn1–Zn6的合成第44-46页
        3.2.3 配合物Hg1–Hg6的合成第46-48页
    3.3 配体L~1–L~6和配合物Zn1–Zn6,Hg1–Hg6的合成讨论第48页
    3.4 配体L~1–L~6和配合物Zn1–Zn6,Hg1–Hg6的红外光谱分析第48-50页
    3.5 配体L~1–L~6和配合物Zn1–Zn6, Hg1–Hg6的~1H NMR光谱分析第50页
    3.6 配体L~1–L~6和配合物Zn1–Zn6,Hg1–Hg6的晶体结构第50-57页
    3.7 配体L~1–L~6和配合物Zn1–Zn6,Hg1–Hg6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第57-59页
    3.8 配体L~1–L~6和配合物Zn1–Zn6,Hg1–Hg6的发光性能研究第59-64页
    3.9 配体L~5和配合物Zn5, Hg5的含时密度泛函计算第64-67页
    3.10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4章 N, N′-双(2-吡啶基甲基)环己烷-2-二胺稀土配合物的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第68-88页
    4.1 引言第68页
    4.2 稀土金属配合物Ce1–Yb8的合成第68-70页
    4.3 配合物Ce1–Yb8的合成第70页
    4.4 配合物Ce1–Yb8的红外光谱分析第70-72页
    4.5 配合物Ce1–Yb8的晶体结构第72-74页
    4.6 配合物Ce1–Yb8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第74-76页
    4.7 配合物Nd2, Tb3, Dy4, Yb8的发光性能研究第76-82页
    4.8 能量传递过程研究第82-83页
    4.9 配合物Ce1–Yb8的热稳定性分析第83-86页
    4.10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5章 N, N′-双(2-吡啶基甲基)环己烷-2-二胺铟配合物的结构和发光性能研究第88-102页
    5.1 引言第88页
    5.2 配合物In1的合成第88-89页
    5.3 配合物In1合成的讨论第89页
    5.4 配合物In1的红外光谱分析第89-90页
    5.5 配合物In1的~1H NMR光谱分析第90-91页
    5.6 配合物In1的晶体结构第91-94页
    5.7 配合物In1的发光性能研究第94-100页
    5.8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6章 2-[2′-(6-甲氧基-吡啶)]-苯并咪唑衍生物IIB族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和发光性能研究第102-124页
    6.1 引言第102页
    6.2 配体L~7,L~8和配合物Zn7,Zn8,Cd7,Cd7′,Hg7的合成第102-105页
        6.2.1 配体L~7,L~8的合成第102-103页
        6.2.2 配合物Zn7,Zn8,Cd7,Cd7′,Hg7的合成第103-105页
    6.3 配体L~7, L~8和配合物Zn7, Zn8, Cd7, Cd7′, Hg7的合成第105-107页
    6.4 配合物Zn7, Zn8, Cd7, Cd7′, Hg7的红外光谱分析第107-109页
    6.5 配合物Zn7, Zn8, Cd7, Cd7′, Hg7的~1H NMR光谱分析第109-110页
    6.6 配体L~7和配合物Zn7, Zn8, Cd7, Cd7′, Hg7的晶体结构第110-116页
    6.7 配体L~7, L~8和配合物Zn7, Zn8, Cd7, Cd7′, Hg7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第116页
    6.8 配体L~7, L~8和配合物Zn7, Zn8, Cd7, Cd7′, Hg7发光性能研究第116-122页
    6.9 配合物Zn7, Zn8, Cd7, Cd7′, Hg7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分析第122-123页
    6.10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第7章 2,4′-联苯二羧酸稀土配合物的结构和近红外发光性能研究第124-133页
    7.1 引言第124页
    7.2 配位聚合物Pr1, Nd1, Nd3的合成第124-126页
    7.3 配位聚合物Pr1, Nd1, Nd3的合成第126页
    7.4 配位聚合物Pr1, Nd1, Nd3的红外光谱分析第126页
    7.5 配位聚合物Pr1, Nd1, Nd3的晶体结构第126-130页
    7.6 配位聚合物Nd1, Nd3的近红外发光性能研究第130-132页
    7.7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结论第133-134页
创新点第134-135页
展望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52-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个人简历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孔配位聚合物、有机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质研究
下一篇:水稻木聚糖酶抑制蛋白的功能和表达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