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上篇 文献研究 | 第12-31页 |
| 1、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第12-21页 |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2页 |
| 1.2 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2-16页 |
| 1.3 痤疮的临床表现及分级 | 第16-17页 |
| 1.4 痤疮的分型 | 第17页 |
| 1.5 治疗 | 第17-21页 |
| 1.6 防治 | 第21页 |
| 2、祖国传统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第21-24页 |
| 2.1 病名 | 第21页 |
| 2.2 古今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1-22页 |
| 2.3 中药治疗 | 第22-24页 |
| 3、针灸疗法治疗痤疮的进展 | 第24-28页 |
| 3.1 单纯针灸疗法 | 第24-27页 |
| 3.2 综合治疗 | 第27-28页 |
| 4、火针治疗痤疮的研究 | 第28-30页 |
| 4.1 火针的发展史 | 第28-29页 |
| 4.2 火针治疗痤疮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 第29-30页 |
| 4.3 火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 第30页 |
| 5、小结 | 第30-31页 |
| 下篇 临床研究 | 第31-49页 |
| 1、研究对象 | 第31-32页 |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第31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31-32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32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32页 |
| 1.5 剔除、脱落、中止试验标准 | 第32页 |
| 2、随机分组方法 | 第32-33页 |
| 3、治疗方案 | 第33-34页 |
| 3.1 对照1组 | 第33页 |
| 3.2 对照2组 | 第33-34页 |
| 3.3 治疗组 | 第34页 |
| 3.4 不良反应处理 | 第34页 |
| 4、观察方法 | 第34-36页 |
| 4.1 主要症状指标 | 第35页 |
| 4.2 次要症状指标 | 第35页 |
| 4.3 实验室指标 | 第35页 |
| 4.4 依从性评价 | 第35-36页 |
| 4.5 综合疗效评价 | 第36页 |
| 5、统计分析 | 第36页 |
| 6、研究结果 | 第36-44页 |
| 6.1 基线情况 | 第36-40页 |
| 6.2 经治疗后疗效指标比较 | 第40-42页 |
| 6.3 三组的皮损症候评分、全身症候评分、血清睾酮水平组间比较 | 第42-43页 |
| 6.4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综合疗效比较 | 第43页 |
| 6.5 不良事件记录 | 第43-44页 |
| 6.6 脱落或剔除原因分析及依从性评价 | 第44页 |
| 7、讨论 | 第44-49页 |
| 7.1 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 7.2 针刺穴位处方分析 | 第45-46页 |
| 7.3 电针结合火针治疗本病的作用分析 | 第46-47页 |
| 7.4 火针结合电针对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附录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详细摘要 | 第59-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