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芳基酮醛与异腈参与的多组分反应合成杂环的新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8-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47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多组分反应简介第12-14页
    1.3 Ugi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第14-40页
        1.3.1 合成三元环体系第15-16页
        1.3.2 合成四元环及其稠杂环体系第16-17页
        1.3.3 合成五元环及其稠杂环体系第17-24页
        1.3.4 合成六元环及其稠杂环体系第24-32页
        1.3.5 合成七元环及其苯并稠杂环体系第32-34页
        1.3.6 合成八元环体系第34-35页
        1.3.7 连续的Ugi/aza-Wittig成环反应第35-40页
    1.4 Passerini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第40-45页
        1.4.1 Passerini合成杂环化合物及天然产物第41-43页
        1.4.2 连续Passerini/aza-Wittig成环反应第43-45页
    1.5 课题的提出第45-47页
第二章 利用Baylis-Hillman酸的Ugi 4CC/S_N串联一锅法合成2-芳酰基吡咯烷-5-酮-2-酰胺第47-84页
    2.1 引言第47-48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48-56页
        2.2.1 Baylis-Hillman酸1的合成与性质第48-51页
        2.2.2 芳基酮醛3的合成与性质第51-52页
        2.2.3 目标化合物6的合成与性质第52-56页
    2.3 实验部分第56-71页
        2.3.1 仪器及试剂第56页
        2.3.2 Baylis-Hillman酸1的合成第56-57页
        2.3.3 芳基酮醛3的合成第57-58页
        2.3.4 目标化合物6的合成与波谱性质第58-71页
    2.4 化合物6C的单晶衍射分析报告第71-80页
        2.4.1 化合物6c的单晶衍射图与晶体堆积图第72-73页
        2.4.2 原子坐标和热力学参数(见表2-7、表2-8)第73-75页
        2.4.3 键长和键角(见表2-9)第75-78页
        2.4.4 扭转角(见表2-10)第78-80页
        2.4.5 氢键(见表2-11)第80页
    2.5 化合物6的杀菌活性第80-81页
        2.5.1 实验方法(采用含毒介质法)第80-81页
        2.5.2 化合物6对赤霉菌抑制活性测试结果第81页
    2.6 化合物6的抗癌活性第81-83页
    2.7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三章 多米诺串联反应合成1,2,3,6-四氢吡啶-6-酮2-酰胺第84-103页
    3.1 引言第84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84-87页
        3.2.1 目标化合物16的合成第84-87页
        3.2.2 目标化合物16的波谱性质分析第87页
    3.3 实验部分第87-93页
        3.3.1 仪器及试剂第87-88页
        3.3.2 目标化合物16的合成第88页
        3.3.3 目标化合物16的波谱性质第88-93页
    3.4 化合物16A的单晶衍射分析报告第93-101页
        3.4.1 化合物16a的单晶衍射图与晶体堆积图第94页
        3.4.2 原子坐标和热力学参数(见表3-3、表3-4)第94-97页
        3.4.3 键长和键角(见表3-5)第97-100页
        3.4.4 扭转角(见表3-6)第100-101页
        3.4.5 氢键(见表3-7)第101页
    3.5 化合物16的杀菌活性第101-102页
    3.6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四章 应用Ugi4CC/S_N串联一锅法区域选择性的合成Beta-内酰胺第103-126页
    4.1 引言第103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103-107页
        4.2.1 目标化合物24的合成第103-106页
        4.2.2 目标化合物24的波谱性质分析第106-107页
    4.3 实验部分第107-116页
        4.3.1 仪器及试剂第107页
        4.3.2 目标化合物24的合成第107页
        4.3.3 目标化合物24的波谱性质第107-116页
    4.4 化合物24I的单晶衍射分析报告第116-122页
        4.4.1 化合物24i的单晶衍射图与晶体堆积图第117-118页
        4.4.2 原子坐标和热力学参数(见表4-3、表4-4)第118-119页
        4.4.3 键长和键角(见表4-5)第119-122页
        4.4.4 扭转角(见表4-6)第122页
    4.5 化合物24的杀菌活性第122-123页
    4.6 化合物24的抗癌活性第123-124页
    4.7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五章 利用Baylis-Hillman酸的Passerini 3CC/S_N串联—锅法合成Gamma-内酯第126-143页
    5.1 引言第126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126-129页
        5.2.1 目标化合物28的合成第126-128页
        5.2.2 目标化合物28的波谱性质分析第128-129页
    5.3 实验部分第129-133页
        5.3.1 仪器及试剂第129页
        5.3.2 目标化合物28的合成第129页
        5.3.3 目标化合物28的波谱性质第129-133页
    5.4 化合物28B的单晶衍射分析报告第133-141页
        5.4.1 化合物28b的单晶衍射图与晶体堆积图第134页
        5.4.2 原子坐标和热力学参数(见表5-3、表5-4)第134-137页
        5.4.3 键长和键角(见表5-5)第137-139页
        5.4.4 扭转角(见表5-6)第139-140页
        5.4.5 氢键(见表5-7)第140-141页
    5.5 化合物28的杀菌活性第141-142页
    5.6 本章小结第142-143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6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待)发表和交流的论文第163-164页
致谢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于高功率激光器和放大器的掺镜光纤研究
下一篇:先进制造技术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