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2-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1 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考验第12-13页
        1.1.2 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实践土壤第13-14页
    1.2 选题价值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5-28页
        1.3.1 意识形态的相关研究第15-19页
        1.3.2 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关研究第19-21页
        1.3.3 社会现代化的相关研究第21-23页
        1.3.4 意识形态与社会现代化关联性的研究第23-26页
        1.3.5 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第26-28页
    1.4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第28页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第28-29页
    1.6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第29-31页
        1.6.1 技术路线第29-30页
        1.6.2 研究方法第30-31页
第2章 意识形态安全与社会现代化基本理论概述第31-57页
    2.1 意识形态相关理论概述第31-42页
        2.1.1 意识形态的概念内涵第31-33页
        2.1.2 意识形态的特质第33-34页
        2.1.3 西方意识形态理论流派第34-42页
    2.2 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内涵及主要内容第42-45页
        2.2.1 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内涵第42-43页
        2.2.2 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容第43-45页
    2.3 社会现代化相关理论概述第45-57页
        2.3.1 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第45-48页
        2.3.2 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理论第48-52页
        2.3.3 社会现代化发展道路与目标模式第52-57页
第3章 社会现代化与意识形态互动关系的理论考察第57-66页
    3.1 社会现代化对意识形态发展的推动与制约第57-61页
        3.1.1 社会现代化对意识形态发展的推动第57-59页
        3.1.2 社会现代化对意识形态发展的制约第59-61页
    3.2 意识形态对社会现代化的引领与制约第61-66页
        3.2.1 意识形态对社会现代化的引领第61-63页
        3.2.2 意识形态对社会现代化的制约第63-66页
第4章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历史变迁和理论反思第66-91页
    4.1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与阶段第66-69页
        4.1.1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第66-67页
        4.1.2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阶段第67-69页
    4.2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第69-79页
        4.2.1 探索期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实践第70-73页
        4.2.2 城市化时期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实践第73-76页
        4.2.3 全球化时期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实践第76-79页
    4.3 中国社会现代化与意识形态互动关系的实践考察第79-85页
        4.3.1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功能第79-83页
        4.3.2 中国社会现代化在意识形态建设中扮演的角色第83-85页
    4.4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理论反思第85-91页
        4.4.1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沿革与创新第85-87页
        4.4.2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绝对化与去绝对化第87-89页
        4.4.3 社会现代化建设中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与反馈第89-91页
第5章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冲击第91-109页
    5.1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安全冲击的表现第91-99页
        5.1.1 冲击指导思想第91-93页
        5.1.2 冲击政治信仰第93-95页
        5.1.3 冲击道德秩序第95-97页
        5.1.4 冲击民族精神第97-99页
    5.2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安全冲击的原因第99-103页
        5.2.1 社会现代化发展规划程度不够第99-101页
        5.2.2 社会现代化整体协同程度不够第101-102页
        5.2.3 社会现代化有序成长程度不够第102-103页
    5.3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安全冲击的后果第103-109页
        5.3.1 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第104-105页
        5.3.2 政府权威效力削弱第105-106页
        5.3.3 社会价值观念紊乱第106-107页
        5.3.4 民族冲突问题诱发第107-109页
第6章 基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目标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第109-135页
    6.1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关系第109-116页
        6.1.1 正确处理“主旋律”与“多声音”的关系第109-111页
        6.1.2 正确处理“内容稳定”与“理论创新”的关系第111-112页
        6.1.3 正确处理“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的关系第112-114页
        6.1.4 正确处理“集团性话语”与“个体性话语”的关系第114-115页
        6.1.5 正确处理“先进性”与“大众性”的关系第115-116页
    6.2 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运行机制第116-123页
        6.2.1 建立社会思潮预警机制第116-117页
        6.2.2 建立社会疏通引导机制第117-119页
        6.2.3 建立社会利益诉求机制第119-121页
        6.2.4 建立公民社会认同机制第121-122页
        6.2.5 建立社会价值转化机制第122-123页
    6.3 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控制方法第123-129页
        6.3.1 注重硬控制与软控制方法互补第123-125页
        6.3.2 注重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相互结合第125-126页
        6.3.3 注重有形控制与无形控制相互交织第126-128页
        6.3.4 注重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相互贯串第128-129页
    6.4 注重社会现代化与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第129-135页
        6.4.1 社会制度发展与意识形态良性互动第129-130页
        6.4.2 社会思潮发展与意识形态良性互动第130-132页
        6.4.3 社会层级结构与意识形态良性互动第132-133页
        6.4.4 社会民众参与与意识形态良性互动第133-135页
结语第135-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服务贸易的服务业就业效应研究
下一篇:燃煤锅炉低NOx燃烧系统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