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极端环境砷氧化微生物多样性、活性特征及其对砷释放的影响

作者简历第6-8页
摘要第8-12页
abstract第12-16页
第一章 前言第21-38页
    1.1 砷的地球化学第21-24页
        1.1.1 砷的存在形式及来源第21-22页
        1.1.2 砷的分布及含量第22-23页
        1.1.3 砷的毒性第23-24页
    1.2 微生物催化的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第24-29页
        1.2.1 微生物对砷的摄取、沉淀及排出第25页
        1.2.2 微生物催化的砷氧化第25-26页
        1.2.3 微生物催化的抗性/呼吸性砷还原第26-27页
        1.2.4 微生物催化的砷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第27页
        1.2.5 微生物催化的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27-29页
    1.3 砷氧化微生物的分子特征第29-32页
        1.3.1 砷氧化微生物的多样性第29-30页
        1.3.2 砷氧化酶概况第30-31页
        1.3.3 砷氧化酶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第31-32页
    1.4 砷氧化微生物的环境意义第32-33页
        1.4.1 砷污染环境处理现状第32-33页
        1.4.2 砷氧化微生物的环境意义第33页
    1.5 极端环境砷污染研究概况第33-35页
        1.5.1 地下深部砷污染研究现状第34页
        1.5.2 酸性矿坑排水砷污染研究现状第34页
        1.5.3 热泉砷污染研究现状第34-35页
    1.6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第35-38页
        1.6.1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第35页
        1.6.2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35-36页
        1.6.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6-38页
第二章 地下深部高砷沉积物砷氧化微生物多样性、活性特征及其对砷释放的影响第38-76页
    2.1 前言第38-39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9-50页
        2.2.1 样品的采集第39-42页
        2.2.2 样品地球化学的测定第42页
        2.2.3 砷浓度的测定第42-43页
        2.2.4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第43-44页
        2.2.5 微生物群落催化砷氧化的活性特征第44-45页
        2.2.6 微生物群落砷氧化酶的克隆及测序第45-48页
        2.2.7 有氧状态下微生物群落的砷释放第48页
        2.2.8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8-49页
        2.2.9 核苷酸序列编号第49-5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50-73页
        2.3.1 沉积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第50-52页
        2.3.2 地下深部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及组成第52-59页
        2.3.3 基于RDA分析的地下深部沉积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59-60页
        2.3.4 地下深部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砷氧化能力第60-64页
        2.3.5 地下深部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aioA基因文库的多样性与分类第64-69页
        2.3.6 地下深部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有氧状态下的砷释放第69-73页
    2.4 本章小结第73-76页
第三章 酸性矿坑排水高砷沉积物中砷氧化微生物多样性、活性特征及其对砷释放的影响第76-94页
    3.1 前言第76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76-79页
        3.2.1 样品的采集第76-77页
        3.2.2 样品地球化学的测定第77页
        3.2.3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第77-78页
        3.2.4 微生物群落催化砷氧化的活性特征第78页
        3.2.5 微生物群落砷氧化酶的克隆及测序第78-79页
        3.2.6 有氧状态下微生物群落的砷释放第79页
        3.2.7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7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79-91页
        3.3.1 沉积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第79-80页
        3.3.2 酸性矿坑排水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第80-84页
        3.3.3 酸性矿坑排水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砷氧化能力第84-86页
        3.3.4 酸性矿坑排水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aioA基因文库的多样性与分类第86-89页
        3.3.5 酸性矿坑排水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有氧状态下的砷释放第89-91页
    3.4 本章小节第91-94页
第四章 热泉高砷沉积物砷氧化微生物多样性、活性特征及其对砷释放的影响..第94-112页
    4.1 前言第94-95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95-100页
        4.2.1 样品的采集第95-96页
        4.2.2 样品地球化学的测定第96页
        4.2.3 微生物群落砷氧化功能研究第96页
        4.2.4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第96-97页
        4.2.5 可培养砷氧化微生物的富集、分离及纯化第97-98页
        4.2.6 单株砷氧化活力的检测第98页
        4.2.7 微生物群落及可培养砷氧化单株砷氧化酶基因的克隆第98-99页
        4.2.8 有氧状态下微生物群落的砷释放第99页
        4.2.9 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第99页
        4.2.10 核苷酸序列编号第99-100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100-110页
        4.3.1 沉积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第100页
        4.3.2 热泉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砷氧化能力第100-101页
        4.3.3 热泉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及组成第101-104页
        4.3.4 热泉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aioA基因文库的多样性与分类第104-106页
        4.3.5 热泉可培养砷氧化微生物的功能第106-108页
        4.3.6 热泉可培养砷氧化微生物aioA基因的独特性第108页
        4.3.7 热泉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有氧状态下的砷释放第108-110页
    4.4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五章 新的可培养砷氧化微生物的筛选和功能研究第112-128页
    5.1 前言第112-113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13-115页
        5.2.1 砷抗性微生物的富集、分离及纯化第113页
        5.2.3 可培养砷氧化菌株的筛选第113页
        5.2.4 可培养砷氧化微生物生长曲线的绘制第113页
        5.2.5 可培养砷氧化微生物16SrRNA/aioA基因的扩增、克隆与测序第113-114页
        5.2.6 基于16S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第114页
        5.2.7 可培养砷氧化微生物aioA基因的多序列比对及水平转移第114-115页
        5.2.8 可培养砷氧化微生物与含砷矿物的相互作用第115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15-126页
        5.3.1 可培养砷氧化菌株的筛选第115-116页
        5.3.2 可培养砷氧化菌株的分类学研究第116-118页
        5.3.3 可培养砷氧化菌株的功能学研究第118-121页
        5.3.4 地下深部高砷沉积物可培养砷氧化微生物aioA基因的水平转移第121-124页
        5.3.5 地下深部可培养砷氧化微生物与含砷矿物的相互作用第124-126页
    5.4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六章 极端环境砷氧化微生物多样性、活性特征及其对砷释放影响的比较第128-137页
    6.1 前言第128页
    6.2 分析与讨论第128-137页
        6.2.1 极端环境高砷沉积地球化学的比较第128-130页
        6.2.2 极端环境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比较第130-131页
        6.2.3 极端环境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砷氧化能力的比较第131-132页
        6.2.4 极端环境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aioA基因的比较第132-134页
        6.2.5 极端环境高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有氧状态下砷释放比较第134-137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37-141页
致谢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65页
附录第165-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南锡矿山水环境中锑来源及迁移转化的多元同位素解析
下一篇:江汉平原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及其对铵氮迁移转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