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C-RAN中LTE回传压缩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1页
    1.1 C-RAN及其回传压缩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6-19页
    1.2 C-RAN及其回传压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第20-21页
第二章 LTE物理层概述第21-29页
    2.1 LTE无线帧结构与时频资源第21-24页
        2.1.1 LTE无线帧结构第21-22页
        2.1.2 LTE物理层时频资源及其配置第22-24页
    2.2 LTE信道物理链路划分第24-25页
    2.3 PDSCH基站端链路结构第25-27页
    2.4 PUSCH基站端链路结构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C-RAN系统架构及处理过程第29-39页
    3.1 C-RAN系统总体框架第29-31页
        3.1.1 架构一:分布式的RRH与集中化的L1/L2/L3/O&M第30页
        3.1.2 架构二:分布式的RRH/L1与集中化的L2/L3/O&M第30-31页
    3.2 BBU及数字前端架构第31-33页
    3.3 数字前端的LTE链路基带处理过程第33-36页
        3.3.1 下行链路基带处理过程第33-35页
        3.3.2 上行链路基带处理过程第35-36页
    3.4 基于光网络的基带信号传输第36-38页
        3.4.1 回传网络的带宽需求第37页
        3.4.2 CPRI/Ir/OBRI链路的数据压缩方法第37-38页
    3.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C-RAN回传压缩技术的研究第39-77页
    4.1 针对I/Q基带数据的压缩方法第39-50页
        4.1.1 针对I/Q基带数据的压缩模型第39-40页
        4.1.2 I/Q基带数据压缩流程第40页
        4.1.3 基于重采样的频域冗余压缩第40-42页
        4.1.4 内插滤波器的设计第42-45页
        4.1.5 量化器的设计第45-49页
        4.1.6 数据解压缩第49-50页
    4.2 基于I/Q基带数据压缩的改进方法第50-54页
        4.2.1 基于噪声整形的幅度量化第52-53页
        4.2.2 数据解压缩第53-54页
    4.3 基于联合TURBO译码的上行协作回传压缩方法第54-58页
        4.3.1 上行协作回传压缩模型第54-55页
        4.3.2 Turbo译码原理第55-57页
        4.3.3 联合Turbo译码第57-58页
    4.4 C-RAN回传压缩算法仿真与分析第58-76页
        4.4.1 压缩算法性能评估指标第58-60页
        4.4.2 基于I/Q数据的回传压缩算法仿真与分析第60-70页
        4.4.3 基于联合Turbo译码的上行协作回传压缩算法仿真与分析第70-76页
    4.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C-RAN回传压缩的DSP实现第77-101页
    5.1 实现及测试平台简介第77-81页
        5.1.1 实现及测试平台总体框架第77页
        5.1.2 MicroTCA机箱第77-78页
        5.1.3 MSC8156AMC硬件平台第78-81页
    5.2 C-RAN回传压缩模块的DSP实现和性能分析第81-91页
        5.2.1 压缩和解压缩算法模块划分第82-83页
        5.2.2 压缩和解压缩算法实现第83-91页
    5.3 C-RAN回传压缩的链路搭建和DSP实现第91-95页
        5.3.1 PC端GUI及其与DSP链路的通信方式第91-92页
        5.3.2 MSC8156 AMC板卡多核DSP任务划分第92-93页
        5.3.3 多核流水及同步调度策略第93-95页
    5.4 测试结果与性能分析第95-100页
        5.4.1 DSP上压缩模块的性能评估指标第95-96页
        5.4.2 配置三回传压缩模块的性能测试及分析第96-97页
        5.4.3 链路级回传压缩的性能测试及分析第97-100页
    5.5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1-104页
    6.1 工作总结第101-102页
    6.2 下一步工作及展望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9页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9-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RM9的短波电台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12 bit Pipeline ADC中采样保持电路的设计